六提存款准备金难撼房价

2011-12-29 00:00:00王义高
国土资源导刊 2011年7期


  为何准备金提高到历史最高却撼不动房价,这在于长期的流动性过剩泛滥太久。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创下历史新高。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将高达18%。
  这是2011年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一次调整时间是在5月18日。按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76.73万亿元计算,本次上调存准率将直接冻资3836.5亿元。面对这样的“收紧”政策,我们来解读几个方面的疑问。
  
  准备金率连续上调用意何在?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认为,准备金率的理论上限是100%,但令人费解的是不动利率(即不加息)。准备金率仅影响对企业的贷款,显然央行想通过生产活动放缓、职工收入下降控制CPI上涨,根本没有考虑流动性过剩的社会后果。
  从经济角度看,加息可以吸引资金回流银行,减少市场购买力,可以有效抑制CPI,但另一方面就会增加国企和政府的利息负担。显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只是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但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价格影响不大。
  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通胀压力没有缓解,但通过房地产释放了,尽管高房价成为千夫所指,但对遏制通胀客观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逻辑关系是如何构成的呢?一方面地方政府靠房地产的强劲推高GDP,获取巨额土地收入,维系着居高不下的地方债务和“吃饭财政”;另一方面带来的负面效果很严重,实体经济并没有整体复苏,房地产一枝独秀,投资额和消费额都是其他领域无法比拟的,去年是6万亿,占全国社会消费零售品总额的60%多,许多人即便“不吃不喝”也要购房。
  那么,反映到GDP,今年头6个月到了11.9%,中国可承受的最高点为13%。央行只有通过从紧的货币政策实施“温和”控制。
  对此,多位经济学家表示,今年房价难以明显大跌。但不排除,由于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开发商资金紧缺,个别楼盘和地区降价促销造成楼市降价“假象”,客观上拉低了整个上涨的房价,因此“环比”下降存在可能,但“拐点”今年不会到来。
  商业地产成“信贷新宠”
  不仅提高准备金率无法撼动房价,而且至目前为止,没有一项政策对房价起了决定性影响,大多以“打水漂”收场,全国房价在继续走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测算,1月-5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上涨8.2%。1月-5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293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8.5%。商品房销售额18620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6.0%。
  照一般常理,信贷收紧已持续一段时间,房价应该下跌,商业银行“缺钱”会无钱可贷。但是,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涉及房地产贷款占当月新增信贷的比重创下多个月来新高。使在银行“吝啬”的5月份,涉及房地产贷款占当月新增贷款的比重创下自今年以来的新高。这一现象非常耐人寻味。银行“缺钱”,只是对于其他领域而言,对于房地产来说,银行不缺钱,不惜贷,当然增加的部分大多集中在商业地产领域,住宅按揭和贷款的确下降了不少。
  因此,有市场人士预测,在银行信贷规模再度缩减情况下,银行出于经营利润或经营风险考虑,首套房贷款首付比例大幅上调,首次置业人群的前期购房压力提高,进而影响住宅开发商资金回笼,对于迫切需要按揭的穷人来说,当然只能忍受“误伤”带来的痛苦。
  从房地产行业内部来说 ,目前住宅开发商的资金链已经明显绷紧,自筹资金比例越来越高,一个基本的变化是住宅房企的资金主要依靠销售成交回收资金,但对于商业地产却是“众星捧月”,成为信贷宠儿、投资热点。
  
  房价难调根源在流动性过剩
  人们会问,为何准备金提高到历史最高却撼不动房价,这在于长期的流动性过剩泛滥太久。当前,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增长率居高不下,流动性过剩的特征依然显著。2011年的狭义货币增速(M1)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速,新增信贷仍将保持在7.5多万亿元的天量水平,GDP与流动性比例我国依然保持全球最高状态。
  含糊地说,流动性过剩就是市场上的资金过多,应对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流动性过剩实际上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信贷膨胀、通货膨胀。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国际商务系主任王曦教授认为,官方有关通货膨胀的统计数据被低估。根据 2010年M1(狭义货币)增速达到21%的增速的情况来推测,我国由于货币增发导致的复合性潜在通货膨胀可达30%以上。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是由国内外多重因素尤其是持续贸易顺差造成的。仅靠央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并不能有效地根绝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内生因素,应对流动性过剩不是央行一个部门的事情,还需要外贸、财税等更多的政府部门综合措施共同努力。
  我们要从全社会的高度治理流动性过剩来看待宏观经济。我国流动性过剩早已不是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过剩,而是充斥在整个金融体系中,仅仅着眼于抽紧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过剩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宏观调控效果。但恰恰是这一点,中央和各个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难以达成一致,因此,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CIP高位运行和通胀预期担忧并未消除。
  泛滥的流动性正成为中国良好经济运行中的洪水猛兽,在流动性的冲击下,中国几乎所有的资源品价格都出现加速上涨,包括高速公路物流和房价。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中国反而饱受通胀的煎熬,这是不正常的,流动性过剩折射了中国经济的失衡到了一个更深层次。
  (作者系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