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楚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经受住了考验,但这次战事却让楚庄王深刻地意识到:水旱灾害不除,楚国就永远潜藏着隐患。
一个新词组“旱涝急转”频频出现于媒体。今年,南方部分省市的大旱刚刚缓解,部分地区又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旱涝急转”四个字,将整个南方中国多灾多难的景象勾勒得一清二楚。
湖南是其中灾情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对此,“气候变迁说”、“三峡大坝影响说”等纷纷登场。
实际上,楚地旱涝频繁古已有之,从国土资源管理角度来说,水土整治是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春秋诸强中,楚国是土地面积最为广阔的国家。按道理来说,这块土地上的粮食物产也应该最为丰富,但由于楚国疆域内河流纵横,不少地方低洼易涝,所以水患灾害频繁发生。自然灾害严重的时候,不仅极大影响楚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甚至还会动摇楚国原本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楚庄王刚刚走上领导岗位不久,楚国就很不幸地遭遇了一场几十年难得一见的大水灾。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楚国大地上山洪呼啸,大水泛滥,楚国干部群众都纷纷躲避到海拔较高的地方,眼巴巴望着洪水饿肚子。
没饭吃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更要命的是,原来被楚国征服的庸国(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居然率领周边各部落趁机反叛,而楚国军队由于后勤保障不力,一连吃了好几场败仗,国家形势变得十分紧张,有的人甚至提议迁都避祸。但就在这最危难的时刻,楚庄王展现出他的霸主本色,果断决定大举增兵平叛。
为此,他“振廪同食”(把仓库底儿都倒腾出来,自己与士兵吃同样的伙食),最终平定了叛乱。
虽然楚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经受住了考验,但这次战事却让楚庄王深刻地意识到:水旱灾害不除,土地资源打理不好,楚国就永远潜藏着隐患。
也正是在此次战乱之后,一位名叫孙叔敖的水利专家开始在期思(今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兴建期思陂,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即利用大别山上的来水,在泉河、石槽河上游修建蓄水陂塘,打造“长藤结瓜”式的灌溉体系,既可以防下游水涝,又可以供上游灌溉,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自然灾害的影响,使这片农业生产核心区从此有了“百里不求天”的骄人名号。
两千多年后,毛泽东路过此地,依然睹物思人,称赞孙叔敖“是一个水利专家”。
孙叔敖信心满怀,再接再厉努力推动兴修了一系列大型水土整治工程,比如楚渠。
《史记集解》说,“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此项工程在沮水、漳水下游,后人称之为云梦通渠,亦称楚渠。楚渠不仅沟通江汉之间航运,而且还可以灌溉两岸农田,对以郢都为中心的农业水利灌溉带来极大便利。
另外,史书还记载说“孙叔敖为楚相,截汝坟之水,作塘以溉田,民获其利”。按照这样的记载,楚国南方的沮、漳两河流域,北方的汝水流域,都兴建了水利工程,形成了南、北两个灌溉网络。可见,在孙叔敖的倡导和努力下,楚国各地普遍修筑水利工程,使土地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蒸蒸日上。
孙叔敖所做的水土整治工作,可以说从国土资源经营管理这个根本上打好了基础。其价值远远超过帮助楚国打赢一两场战争或者夺取几个城池。如果我们把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比作几位武功高手比拼的江湖,那么楚国这位巨人,此时无疑已经打通了任督二脉,修炼绝世的内功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