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的处世哲学

2011-12-29 00:00:00汪亭
保健与生活 2011年12期


  近日偶翻旧书《红楼梦》,发现曹公对袭人投入的笔墨甚多。因此,不由玩味起来。
  众多红楼女子里,袭人的结局算是好的。她走出了纷扰颓败的大观园,与花样戏子蒋玉菡结为夫妻,过上了平民的生活。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她审时度势的处世哲学。
  袭人干一行爱一行。书中这样写道:“她伺候贾母时,眼中只有一个贾母;伺候宝玉时,眼中就只有一个宝玉。”如此专一忠心,实属难能可贵。袭人能很好地把握时机。王夫人喊宝玉屋里的人过去问话。袭人便决定自己过去。正要走,又被王夫人唤住了,问她有没有听到贾环说宝玉的什么坏话。聪明的袭人只说不知道。她十分清楚,在领导面前说其他人的是非,于人于己没有多大的好处。
  袭人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向上级领导提出一些很有远见的建议。第八十回,袭人到王夫人那儿汇报:“老爷也应该管管宝玉,别让宝玉住在大观园了。”此话一出,王夫人大吃一惊,并对袭人大为欣赏。随即王夫人对袭人承诺:“我就把他交给你了,我自然不辜负你。”这句话就是一颗定心丸。能使袭人死心塌地去工作。
  
  袭人随和宽容,恪尽职责,所以备受贾府领导们的认可。在园子里,袭人也算是个中层管理者。能被领导委以重任,已经十分不容易。王夫人一口一个“我的儿”,并且含泪说:“你们哪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可见对袭人是何等的赞赏。
  在那些下属员工中,丫环、妈妈们对袭人的评价也很好。袭人好就好在,虽然是怡红院的管家,但她从不摆谱,反而善解人意,十分隐忍。袭人对晴雯的态度是一贯友好包容。当晴雯因摔坏扇坠和宝玉吵架,骂袭人“就连你们背地里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也别当我不知道”时,袭人不过淡淡地回了旬:“你是在恼我?还是在恼二爷?”当宝玉执意要撵晴雯出去,她又一再拦住宝玉。最后拦不住,只得跪下。晴雯素日对她不恭,但她竟为留下晴雯而向宝玉下跪,这种包容豁达令人感动。
  袭人爱宝玉,爱得真诚无私。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宝玉的生活,时刻还为宝玉的前途着想。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就将袭人对宝玉的爱描写得淋漓尽致。即便这般,袭人仍旧理智从容。当贾府一朝败落,大观园被抄检后宝玉出家,袭人才逃离出去,与戏子蒋玉菡结合。当现有的生存环境被破坏摧毁,无法挽回时,袭人没有太多的抱怨,没有沉沦,而是平静地接受,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其实,此举并非无隋无义。当爱已经消逝不复返,于人于己,最好的方法就是抽身而出,另择栖息之地。
  在位时,努力奋斗,不断追求;离开时,理智割舍,规划未来。袭人的处世哲学,不论在职场还是在爱情世界,都值得我们借鉴。
  对老友生死观的沉思/汪涛
  初夏某日,读报惊见讣告一则:金老于某月某日因病辞世,享年86岁,后事遵嘱办妥,特告亲友。见此,我立即约了几位老友登门拜祭。金老的老伴深情地说,老金临终留下遗言,说他回忆自己的一生,活得充实,为社会尽了力,无怨无悔,自然地回归,死无所惧。告诉亲友,切莫悲伤,生死本是寻常事,只要大家有意义地活着,就是对他最好的慰藉和纪念。
  这位老友,对生死早有独到的领悟。他常对挚友说,我欣赏那些既乐生又不讳死的人。陶渊明认为,人总要死,不管他是何等样人:“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生与死是相关之词,有生就有死,人从生的大门进来,从死的大门出去,这是自然规律。
  老友走了,引发了我心灵的沉思。人的生命,终会消失,如同晚秋的落叶终会飘向地面。不忍分别是人之常情,但恐怕每一个逝者都不愿留给生者的只是哀伤的记忆。记得夏衍走时,留给大家的是一曲深情的《绿叶青葱》;光未然走时,人们听到的依然是那激昂的《黄河颂》……
  人走了,如蜡烛燃尽。如灯油耗干,如落叶归于泥土,如溪水流人大海……但蜡烛、油灯都曾照亮过人间,落叶曾用青绿展现盎然生机,溪水一路叮咚,给人带来无穷欢乐。人,生要为社会奉献,死要为存者留下思念,化作春泥更护花。
  原来,生与死竟如此辩证:对生而言,死并非结束,而是一种改变、一次新生。这样,人类才可以走出死亡的阴影,从而更加强烈地感受生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