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翻泽法国诗人法朗西斯·雅姆的诗,大概要数李金发,他在新潮社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微雨》中,收录少量译诗。雅姆的《烦闷》是其中之一。李金发将Jmes译为“詹姆斯”,后来戴望舒、施蛰存均译为“耶麦”,现通译为“雅姆”。从译名的变迁可以看出,雅姆并不是法国到中国受冷落的诗人。
雅姆出生在比利牛斯山区的一个小镇,死在山区的另一个小镇,一辈子都离不开比利牛斯山。当然,巴黎是要去的,因为巴黎有诗友,有赏识他的纪德、雷尼埃、马拉美。没有诗坛领袖马拉美等朋友,他的一本又一本诗集到哪里出版发行?在象征派以繁复的和声、朦胧的音节、迷人的意象风靡欧洲的时候。忽然出来一支单簧管,像乡村小教堂的钟声,使诗坛为之震惊。雅姆是另类的另类。他的诗,既不是古典主义,又不是浪漫派,并和波特莱尔不同,受当代象征派的相互影响,但一为都市浪子,一是乡村老头。雅姆的诗像质朴的民歌,但没有民歌的粗俗、土气;感觉是细腻的、锐敏的;内外是一致的、和谐的;语言是天真的、纯净的。这样的诗,在巴黎蒙马特是写不出来的,正如画家塞尚在巴黎咖啡馆坐不几天便会回到普罗旺斯老家,去画苹果和“缢死者之屋”,雅姆也惟有在比利牛斯山区才感到自在、诗泉潺潺。他完全和他的邻居一样,头戴法兰西便帽,不离嘴地叼着烟斗,大胡子花白了,老花镜架在鼻梁上,在壁炉旁坐下,一面添柴、烤火,一面喝家,的波尔多酒,一面写诗。
他的诗就是祈祷,他的祈祷就是诗。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礼拜日不忘和大家一起去望弥撒,或者和本堂神甫共进早餐、闲谈农事。回来便喂他的小驴……驴子也是天主的牲灵呀!“为同驴子一起上天堂而祈祷”吧!他写了十四篇祈祷,这里选赏的是其中之一。
1937年,雅姆在乡村过简单的老年生活,他的两位朋友:克洛岱尔和莫里亚克,在巴黎的“世博会”上,借座香榭丽舍剧院为他组织一场诗歌晚会,以掌声和鲜花献给这位快要骑驴上天堂的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