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向日本投掷第一颗原子弹的经过

2011-12-29 00:00:00王恩收
文史月刊 2011年8期


  1945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本败局已定,在太平洋以及中国各战场垂死挣扎。1945年7月2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如果日本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不肯无条件投降,美国就要对日本投掷原子弹。
  7月26日,美国向日本公开广播《波茨坦公告》,日本当局听到广播后置之不理,杜鲁门决定用原子弹来教训日本。下面是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的经过。
  
  1945年8月6日深夜2点05分,美国一个上校驾驶员奉命执行一项神秘的任务——把一个身高三米、宽零点六米、重四点五吨、名叫“小男孩”的原子弹,用B-29型飞机带上天空。
  飞机上除了驾驶员、投弹手以及一名电子技术军官以外,还有一名军械师——帕桑斯海军上校。这位军械师决定,在飞机起飞以后再完成原子弹的最后装配工作,以免“小男孩”在起飞之前“被触怒”,发生可怕的爆炸!
  这一切都是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起飞前,“小男孩”和飞机一直由保安人员和各个技术小组监护着。
  8月5日傍晚,对“小男孩”进行最后一次“体检”工作后,装上牵引车,外面用帆布隐蔽好,运到装卸坑,待命上战场。
  出发时,“小男孩”秘密地从装卸坑吊上B-29型飞机!
  在3300多千米的航程中,军械师帕桑斯担负着非比寻常的使命,为了记下前往轰炸广岛的情况,他详尽地写了如下日记:
  “1945年8月6日,夜2点05分起飞。
  3点,开始进行炸弹的最后装配工作。
  3点15分,装配完毕。
  6点05分,从硫磺岛飞向日本。
  7点30分,装入红色插头(插头装在炸弹上,使它在投掷时爆炸)。
  7点41分,飞机开始上升,接到气象报告说,第一目标(广岛)及第三目标(长崎)地区天气良好,第二目标(小仓兵工厂和小仓)地区天气不好。
  8点38分,在32700呎(1呎=0.3048米)高空飞行。
  8点47分,检查电子信管,情况良好。
  9点04分,向西航行。
  9点09分,广岛目标在望。
  9点15分半,投弹!”
  炸弹从31600呎高空投下后,飞机怕危及自身,立刻做避开飞行,在大角度转弯时,看见了爆炸时的强烈闪光。
  闪光强烈到什么程度呢?当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进行爆炸试验时,那种刺目的闪光,曾使当时试验的负责人联想到印度一首古诗中的诗句:“漫天奇光霞彩,犹如圣灵逞威,只有一千个太阳,才能与其争辉”。
  投下原子弹50秒以后,尽管飞机已作了大角度转弯避开飞行,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还是冲击到了飞机。不过受冲击时,飞机离爆炸点已约有24000米了。
  五分钟后,广岛中心上空出现一团直径约五公里的深灰色烟云,烟云中心有一个白色烟柱,烟柱上升到35000呎的高度。
  轰炸后四小时,摄影侦察机发现广岛市大部分地区仍然被浓烟笼罩,周围边缘部分可以看到火光,照片表明,广岛60%的地区遭到破坏。
  据日本当局估计,当天的死亡人数应在10万人以上。战后统计,包括后来因辐射中毒、灼伤、创伤等各项死亡人数,共计达到25万人。
  一颗小小的原子弹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杀伤力呢?
  原来,原子弹在发生爆炸时,能产生四个方面的巨大杀伤作用:第一,原子弹爆炸时首先产生强烈的光芒和明亮的火球,这种光芒可与1000个太阳争辉,人若在离火球中心三、四十千米处,看一眼就会失明。同时,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火球开始时温度可达几千万摄氏度,持续几秒或几十秒后,火球表面温度还保持在几千度以上,能瞬时间使周围较大范围的房、物起火,将动植物烧伤。
  第二,闪光之后,接着就是巨大的冲击波,这种冲击波比12级的台风还猛烈,它能摧倒高大的建筑物,并能使大树连根拔起。
  第三,原子弹爆炸时还能产生一种粒子流,这种粒子流能穿过各种生物体,杀伤生物细胞,使生物体死亡。
  第四,放射性沾染。这是由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造成的对地面、空气、水和其它物体的污染,可通过多种途经伤害人,例如,人吃了受沾染的食物,或吸入了受沾染的空气,放射性物质就会进入体内,使人死亡。
  因此说,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武器。
  8月9日,美国B-29型轰炸机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又造成十余万人伤亡。
  面对毁灭性的打击,日本天皇害怕了,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签署了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