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小日本投降。
一天傍晚,刘锅盔突然在路边发现一个日本女人。他唰地放下锅盔挑子,把扁担抓在手里。
那女人一身和服,脚穿木屐,已饿得筋疲力尽。看到刘锅盔,满脸惊恐,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好心的中国人,别杀我。”
刘锅盔大喊:“别杀你?你们男人杀我娘、杀我媳妇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喊的,可顶用吗?”
“战争结束了,现在除过我的生命,你什么都可以拿走。”女人唰一声扯开了自己衣服,露出雪白的胸脯。
“住手,中国人不是你们日本人,都是他妈的畜生。”刘锅盔转身就走,走出几步,转身返回,把最后那只锅盔拿出来。想想,掰开,扔一半给那女人。
30年后,在陕西凤翔和煦的阳光下,当刘锅盔翻开记忆深处这一页时,又一次心潮起伏。当时,他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现在,仍不知道。
村里人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春日,几个公社干部给刘锅盔带来一个50多岁的老人。
老人面色白皙,头发花白,谦恭地说:“听说刘先生是本地锅盔王,今天我想高价买您一个最好的锅盔,请出个价。”
刘锅盔说:“老汉这锅盔本是干粮,怎么能乱开高价呢?这位同志既然这么喜欢锅盔,想必也知道锅盔的妙处吧。”
老人说:“传说公元624年,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修筑合葬墓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众多,烹食困难,监工士卒便用头盔烙馍,因而得名。锅盔素以“干、酥、白、香’著称,色泽白黄,皮薄膘厚,能煮耐嚼,存放期长。直径八寸像锅盖,厚六分,内瓤起层。锅盔的制作十分讲究,一定要用生铁铸成的大锅,用当年最好的麦秸生火。麦面得是当年的面,经过揉、摔、捏、拍、捻、压、擀等多种手法。等到快出锅时还要洒上新鲜的芝麻,以保证黄里透焦,咬着酥脆香甜。”
刘锅盔喜道:“今天遇到高人了。不过嘴皮是一回事,做才见真功大。”说话间,刘锅盔已净过手,在案板上动作。
个把小时之后,十个一模一样的锅盔就放在到了案板上。
刘锅盔远远凝视之后,又走近锅盔,用鼻子闻,用手敲。然后挑出七个,拿起一个两手用力,锅盔就在案板上滴溜溜转。有两个最后停下的时间相同,刘锅盔又拿出一杆秤称,一称之下,这才缓缓说:“锅盔王出来了。”
那是一个圆如锅盖,焦黄相间,清香扑鼻的大锅盔。
老人惊喜,大声说道:“先生真是身怀绝技。您远观近瞅是看火色,鼻闻是分辩香味轻谁重,手敲是看是否熟透。您又放在案板上旋转,是看七个锅盔是否用面匀称。最后一称极为讲究,就是看哪一个锅盔烙得最为厚实精妙。”
听老人说完,刘锅盔笑成一朵老菊花:“你说得一点不差。今天我刘锅盔遇到知音了,这个锅盔王我分文不取,送给你。”
老人激动异常,嘴里叽里咕噜大声说着话,向刘锅盔深深鞠躬。
刘锅盔心头一冽,急急问道:“你说的是日本话?”
老人回过神来,说:“是的。我是日本人,名叫松田林太。这次来中国,就是寻找像您一样的锅盔大师。”
刘锅盔一股热血直冲脑门,缓缓说道:“中国锅盔制作技艺十分深远,你一个日本人能有这么高的水平,已非常少见了。”
松田一颔首:“老先生过奖,谢谢您送我锅盔王。”
刘锅盔淡淡一笑:“松田别急。我这锅盔王还有一绝,那就是用刀剁下,刀缝自动合拢,锅盔丝毫不破。”
松田惊喜!
刘锅盔取来一把锋利的菜刀交给松田说:“蒙上双眼。这是乡俗,请谅解。”
松田迷惑着,用手摸摸锅盔方位,“砰砰砰”挥刀如飞。待摘下眼带一看,那锅盔早是破碎不堪。
松田大呼!
刘锅盔哼哼冷笑:“侩子手怎能留得人间美食!三十年前你们跑到中国来杀人。今天,又打我锅盔的主意?”
松田一听,霎时面如死灰。
刘锅盔又说:“看你年龄和这口流利的中国话,就知道可能是侵我国土的日本鬼子。我设计试你刀法,果然娴熟得很。”
松田一听,深深鞠躬,说:“三十年前的战争我深表遗憾,我有罪。这次来中国,就是向中国人民赎罪来了。请问刘先生,这锅盔能让我品尝一下吗?”
刘锅盔冷冷说道:“就算让你尝,你沾满鲜血的双手也做不出来。”松田捏起一小块锅盔,轻轻放入口中。
稍顷,松田突然扑通一声深深跪倒在刘锅盔脚下。
众人惊愕!
松田抬头时已泪流满面:“三十年前日本战败回国那几天,我和妻子美子走散。回国后,她说她在中国遇到一个好心的中国人送给她一块锅盔,凭着那块厚厚的锅盔她才没被饿死。刚才,我品尝了先生的手艺,您的锅盔就是三十年前那块锅盔的味道。我从东北三省找起,找遍了大半个中国。今天,终于找到先生了。”
松田取出一小块早已风干的锅盔。
刘锅盔细细抚摸时,老泪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