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上林湖

2011-12-29 00:00:00吴珍艳
文学港 2011年1期


  关于上林湖的文字读过不少,著名的如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他曾在《乡关何处》中对这一个他“小时候三天两头去玩水的地方”有过不少的着墨;优美的如诗人俞强的《上林湖之绿》,这篇难得一见的美文曾被纳入高中语文考试阅读题中。前者以张弛有度的笔法关注上林湖久远的文化内涵,以此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它无疑是博大的、深厚的;后者则以诗化的语言抒发生命个体对真善美追求的独特性,清新隽永的文字下捕捉得到诗人那一份真挚朴实的情怀。还有那年读无雨兄《九秋风露越窑开》一文,则是在他细细的追溯间品出一份上林湖所特有的沧桑来,从东汉至唐宋,不过是历史的一个转身,上林湖越窑上千年的盛衰便在他豪迈大气的笔端奔泻而出,令人浮想联翩……
  自然,作为土生土长的三北人,上林湖是去过多次的,秋色的明媚、冬日的静谧更有满湖的春光,皆一一领略细细储存,轻易却是写不出文章来的,总觉得自己的文字是如此单薄,不足以承载上林湖深邃的内涵以及厚重的历史,那么,我能够做的,便是一次次地走近它、靠近它、感受它……
  这个夏日的黄昏,再一次陪同几位客人前往,其间的一位老师去年曾有过一次上林湖之行,记忆犹为深刻,以他所言:来慈溪,若不去上林湖,便算不得到过慈溪,到了上林湖,不去看荷花芯窑遗址,无论如何是一种遗憾。
  是的,从千年之前的窑火在荷花芯窑燃起的那一刻开始,上林湖必将成为慈溪人的骄傲。“中国青瓷文化发祥地、海上陶瓷之路始发地”,无论是谁,只要听说过上林湖以及与其相关的种种,都免不了会萌生出一睹为快的念头来。
  所以,如果,你从未来过,那么这一刻,请循着我的足迹前行——这黄昏的上林湖畔,有着多么美丽的画面,不说轻波涟漪的水面、不说风姿绰约的远山,只要看岸边拍照的对对新人脸上的笑容、只要看晚霞中随风舞动的洁白婚纱,这般动人的景致,怎能不让人沉醉于其间?
  登上等候于边上的机动船,嘈杂的机器发动声却是不合时宜的,如同一首经典的老歌被重新谱了曲一般,如此突兀生涩。好在船行不过数里便至古越窑遗址:竹篱木屋、田畦山道,是与世无争的缄默,古老的荷花芯窑,静静地躺在一片苍翠之间。古窑是简陋的,却烧得出精致的瓷器,古窑是寂寞的,却也有过辉煌的岁月,湖岸边、山岩上,随处可见或青灰或黄褐色的瓷块陶片,三三两两,如散落于荒莽的竹简,沿历史漫长曲折的章节蜿蜒迂回,跨过东汉苍茫的风雪晨昏,越过大唐盛世的歌舞升平,大气磅礴横贯古今。
  荷花芯窑几经修葺,依然镌刻着岁月的屐痕,立于几十米长的遗址前,依稀仿佛,感受得到远古的炉火熊熊,那一幕幕尘封于历史褶皱里的画面亦随着湖水此起彼伏——谁在窑工的号子里捧出第一片青瓷?来往的桨影船帆间扬起的是谁的希望?又是谁在汉唐月下倾听瓯声缠绵瓷韵悠悠?
  瓷韵悠悠,湖水悠悠,岁月也悠悠,炉火一熄便是千年,再也没有摇往远方的船桨,再也没有响彻它乡的管弦,那些匆忙的背影、那些粗犷的号子,早已沉寂在这清冷的窑底,唯留一地的碎瓷片娓娓地诉说着岁月的替换与世事的变迁。
  我们脚步轻轻、话语轻轻,我们在亦步亦趋间再次上船,前往上林湖的深处。此刻山风徐徐,波漪涟涟,愈行湖面愈是浩淼,愈行湖水愈是澄澈,俯身于船舷,这一泓碧水离我是如此之近,近到我可以俯照容颜,近到可以感知水底古瓷的呼吸——若非湖水深处散落着的如玉青瓷,何来这上林湖绿如釉色的盈盈之水?眺望远处,连绵的栲栳山亦是满身青碧,有着不染尘埃的洁净,是的,洁净,那些白日的喧嚣、那些尘世的繁琐,似乎都在这一片绿色中烟消云散,古人诗云“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唤取仙人来住此,莫教辛苦上层城”,说的便该是眼前的这种景象吧!
  仙人来此倒是无处可栖身了,上林湖深湾的最后一个自然村也将在近期被整体拆迁,我们让船停在村子的对面,从各个角度把它留在了我们的镜头之下。说是村子,其实不足十来户的人家,残垣断壁、茅屋土墙,看上去虽是萧条荒凉,倒也与这青山绿水有着说不出的贴合,或者竟可以说它是美的,这美是一种未经雕琢的天然之美,就像它的谦卑,它的质朴一样,不需要过多的粉饰,不需要任何浓彩重墨。落日的光影下,小村孤独矗立,想着这里面也许会有几个年迈的老人留恋着故土迟迟不愿离去,想着不久之后眼前这个村落将不复存在,不免怅然,上林湖的窑火可以重燃,繁华可以重生,可是,许多美丽却无法复原,许多的风景将永远消逝。我不知道,在慈溪地图上再也找不到吴家溪这个村子的时候,是不是还会有人记得,在七十年代的上林湖吴家溪村,曾经出土一件唐光启三年(887年)凌倜墓志罐?就是这件“贡窑”的出土,为上林湖越窑秘色瓷的考古调查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我想,无论是吴家溪,无论是荷花芯旧址,在上林湖青瓷文化的发展史上,都该有它的一席之地吧?而我们祖先的勤劳与智慧,便是在这一地的碎瓷片里浓缩沉淀,而后逶迤成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古老的文明……
  余秋雨先生说:“文明易碎,文明的碎片有可能被修补,也可能无法修补,然而即便是无法修补的碎片,也会保存着高贵的光彩。”这样一个夏日的黄昏,我在上林湖畔捡拾着一片片的碎瓷,却不知应该用怎样的情怀来祭奠你沉没于历史长河的艰辛和辉煌?世上所有的路径,还有什么比一条“海上陶瓷之路”更能抵达邈远的灿烂?
  回眸上林湖,碧波万倾,所有的感慨因这一片开阔而变得透明,岸边依然有拍照的新人,或携手或拥抱,让摄影师的快门按下满满的幸福,多年之后,他们的脸上会布满皱纹,他们的世界会渐渐混沌,而上林湖,上林湖一切的美好,是否可以永远青翠鲜活在他们的记忆中?■
  责编 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