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延安时期党建精神

2011-12-29 00:00:00李锦斌
党建 2011年6期


  延安时期开启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培育出伟大的延安精神,尤其是在解决党的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积累了重要经验。大力弘扬延安时期党建精神,对于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坚持追求真理、理论创新的精神。延安时期,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自身建设的首位,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指导实践中学习、在实践向理论升华中创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延安整风中,广大党员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自觉接受真理的熏陶,崇尚学习、勤奋学习蔚然成风。“打断骨头还有筋,割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就是当年全国大批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延安追求真理的真实写照。大力弘扬延安时期党建精神,必须牢牢抓住思想建设这个根本,不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统一思想,进一步端正学风、文风,带头学习,研究问题,学以致用,使党永葆先进性。
  坚持群众路线、一心为民的精神。延安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政策,使人民得到“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党的各级干部以身作则,真心为民、真情待民、真正惠民,“只见公仆不见官”,党群一体、军民一家的血肉联系得到巩固和发展,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大力弘扬延安时期党建精神,必须始终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批评的精神。延安时期,边区政府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制定施政纲领,保证了公民在选举、人权、财权、土地、婚姻等方面权利的落实;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各党各派、社会各阶层都有同等的说话机会,人民群众利益表达渠道顺畅。1941年11月,边区政府采纳了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意见,就是边区政府坚持实事求是的典型事例。大力弘扬延安时期党建精神,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进一步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实效性,坚决防止党内生活形式化、庸俗化和把真理私利化、世故化,不断健全自我完善、自我纠错的机制。共产党员要做真人、讲真话、干真事,使党永葆先进性和战斗力。
  坚持包容共济、民主开放的精神。延安时期,我们党以开明的政策、开放的心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边区政府实行“三三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出党追求民主的决心和民主开放的政治心态。为了使不识字的选民能够行使选举权,不少地方还创造了“碗里放豆”、“香头烧洞”等选举方法,增强了选举的广泛性。大力弘扬延安时期党建精神,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不断提高党内民主建设质量和水平;必须牢固树立党员主体意识,不断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必须积极营造党内民主环境,在广开言路中集中智慧、在民主讨论中凝聚共识。
  坚持从严治党、廉洁自律的精神。延安时期,边区政府提出“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而且还规定“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使边区政府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清明政府、廉洁政府,也使党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和信赖,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赞赏。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大力弘扬延安时期党建精神,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牢固树立从严治党的思想,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党员干部必须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清白白做人、勤勉敬业干事。(责任编辑:张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