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课堂观察,我感觉既亲切又有些莫名的迷惑。通过拜读沈毅、崔允漷撰写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对于课堂教学中所呈现出一片热闹的现象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透过表层的热闹,深深地感受到有碍课改进一步深化的问题。
课堂观察作为教师的一项专业活动,有别于一般的观察。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而非随意式的“走马观花”。这是由课堂教学的特点决定的,课堂的教学过程具有动态性、即时性、非连续性和社会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课堂观察的角度与实践后的思考。
关注课堂观察的两个视角
1.基于学生发展的课堂观察
对于学生层面的观察主要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样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认知表现、真实的思维过程、学习习惯、学习与非学习行为、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课堂的气氛等,都可以通过以下五种学习状态反映出来: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
依据以上这些基于学生发展的课堂表现,我设计了我校学生课堂学习方面的观察数据统计分析表,最初老师们积极地记录人次及时间,但随着教学研究的推进,许多教师开始困惑于不懂或者说不清楚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关系。可以看出,一线教师对于数据的分析整合,还是欠缺理论支撑的。
下面,笔者谈谈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思路——
关于学生课堂表现数据的统计表:首先,确立了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点,即倾听(包括倾听/回应)、互动(包括同伴、小组、全班互动)、自主学习(参与人数、学困生情况、参与时间),这些内容的观察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热身、导入、新授、练习、总结各个环节。随后,教师通过分析数据考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学生方面的数据统计,我所确定的观察点是观察学生行为表现、发生程度、行为持续的时间、接收指示与作出回应所间隔的时间等。因此,确定的观察点是一系列师生活动,如师生之间的提问与应答,学生学习的表现以及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步骤与环节等。所确定的观察点是可记录、可解释的,但是教师们要求我说说表格的填写方法。不难看出,课堂观察这种教学研究模式的确立还是需要教育研究者带领教师们深入学习的。
2.基于教师教学目标达成的课堂观察
对于教师层面的观察分析,我设计了两个方面的表格:其一,教师教学任务布置后的有效监控表,分别考量教师行为指令的清晰度与学生学习行为反馈的有效度(包括是否明白指令、完成任务所花时间、应答是否流利、是否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其二,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监控表,主要用于检测教师各环节教学目标的达成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如还有多少学生不明白教学知识点、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是与本课内容直接相关,还是与学生以往学习的知识相关联。
另外,还有一份教师教学时间分配统计表,记录了教师的行为类型,包括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所占用的课堂时间比例,即教师授课时间、学生活动时间、师生互动时间、小组讨论时间、学生自学时间、全员参与时间、与教学无关时间等项目。
经过近3个月的教研活动,我感觉到教师的研究热情减退了很多。原因是什么呢?我想课堂观察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但是需要理论支持。在以后的研究中,我越发感受到理论的支持是数据有效性分析和策略选择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层面数据统计的内容罗列过多,深度不够,尽管观察维度较广,但数据利用率不高。
践行有效的课堂观察
设计—观察—反思—改进—再设计—再观察—反思—改进,是教师教学研究的闭合链。经过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步关注到学生的训练层次、方式以及策略选择的多样性。
经过这一阶段的课堂观察实践,笔者有如下思考。
1.如何设计观察表格的内容
课堂观察数据表格的设计内容,往往是片面的、主观方面的项目呈现,还缺少对于数据全面性和科学性的规划设计。在教学中,观察表是组织者主动思考后设计的成型结果,缺乏集体智慧的思维碰撞。由于我先行设计了这些表格,局限了其他教师对观察点的细化分析。目前,课堂观察表所呈现的内容只是一个方向,还需要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不断挖掘新生点。在活动中产生话题,在活动中生成问题思考,是开展好课堂观察的最佳途径。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堂研究中,更熟练而自觉地使用课堂观察方法,多进行一些微格研究,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这正是课堂观察的基点和最终目的。总之,高效的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提升教育决策与评价能力的重要途径。
2.如何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对于观察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是教师最困惑的地方。教师应该明确,采用不同记录方式所收集的数据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依据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梳理出两种数据处理方法:其一,采用定量观察收集的信息,一般要借助统计的方式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教师可以通过频率和百分比的计算,绘制出可以说明问题的表格,也可以利用Excel等电子制表软件来开发数据表,利用电脑进行数据分析,然后再根据需要用电脑绘制出不同的图表等;其二,采用定性观察所收集的信息,一般需要经过编码、分类、整理、解释等步骤。教师对大量的记录信息进行简化和梳理,可通过文字说明、图表等方式呈现与观察目的相关的信息,让教师较为清楚地了解观察情境中发生的事件。如果是合作观察同一个内容,那么在统计或整理所记录的信息时应在充分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对各自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合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与观察主题相关联的问题或观点,建构分析框架,将统计或整理的结果按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类,把具体的事实与数字集合到相应的问题或观点中去,为下一步的推论做好准备。
3.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后的推论
那么又如何根据数据做出推论呢?推论的过程就是专业判断的过程,是教师围绕观察点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剖析与反思,对简化的数字、图表的具体内涵,与现象背后的原因、意义作出解释的过程。这是教师专业听评课的开端。
首先,推论必须是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强调拿证据说话,有多少证据就做多少推论,既不拔高,也不低估。其次,推论要紧扣事先确定的观察点。课堂观察源于课堂,但它只是课堂中的一个点,而非完整的课堂本身,因此,教师在推论的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以偏概全、过度推论等问题,更不能仅就某一点的观察,而摒弃了对于课堂教学好与坏的判断,仅仅关注数据的分析与整合。教师要紧扣观察点,基于教学改进提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建议与对策。再次,推论要基于情境。课堂观察是在现场进行的研究活动,推论时要充分考虑此人、此课与此境,不进行过多的经验类推或假设。教师要根据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展开讨论。如果将观察与情境分割,那么观察者的视角就很可能会在对学生、教师或班级的片面概括中受到限制,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影响课堂观察的效度和维度。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研究活动,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实施教学活动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正是课堂观察的意义。教师会在课堂观察中自觉地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思考教学活动是否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是否围绕教学重点展开,是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课堂前后的逻辑联系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是否依据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是否设计了切实可行的任务供学生参与完成?是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组织了多样化的活动以供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系列的思考充分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课堂观察为使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奠定了基础。课堂观察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研究内容,还需要尽可能地发挥教师寻找教学观察点的潜能,并随时交流与共享经验,最终提升教学水平。■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