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办高校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各方面都在逐渐完善。但是由于民办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社会认同率不高,公众影响度不强,民办高校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新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分析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障碍,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每一个在民办高校工作的教职工的职责。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新生 心理健康 特殊性
一
中国民办高校经历了20年的历史,不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校区建设,和10年,20年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因其办学的特殊性,民办高校的公众影响力仍然较弱,社会认同感仍然较低。由此引发的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了社会上广为关注的话题。关注民办高校的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位工作在民办高校的教职工的职责。
现如今的高考制度按照高考成绩将考生分成了三六九等,民办高校的绝大部分学生是由于高考失利,成绩不佳,出于无奈选择就读民办高校。这个学生群体既有公办高校学生的问题,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所有的学生当中,又以大一的新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寻求心理帮助的需求更为强烈。所以,本文主要针对大一新生作一些说明。
1.心理方面。因为高考成绩欠佳,无奈进入了民办高校。很多大一新生进入民办高校之后,经常会流露出对高考成绩的遗憾,经常会感叹:如果不是因为某某情况,就不会来这个学校。言语之间流露出对所就读高校的不满。还有些学生会中途放弃民办高校,选择再次回到高中复读。这些现状折射出来的问题就是如今民办高校大一新生的一种普遍心理,对所在的高校缺乏积极的认同感,认为所在高校的层次低,缺乏自信,担心毕业之后就业上会受到歧视。
2.经济方面。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和特点决定了其收费标准远远高于一般公办高校。对于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来说,入学时的一大笔费用,对家庭来说对个人来说都是很重的负担。由此而导致的结果主要体现在:(1)学生在打工上注入的精力更多,耽误学习,影响学习效果;(2)经济条件不够宽裕,阻碍了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比如旅游,聚会,影响了学生的社交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增长见识,开阔自己的眼界。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愉悦感和充实感。
3.教学质量方面。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虽然比较前些年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观,但是因其受重视的程度仍然较低,所以师资力量的欠缺仍然是困扰教学质量的严峻问题。我所在的高校是河南省内的一所民办三本高校,教师队伍主要以年轻人为主。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缺乏资历较深的前辈做教学上的指导和引领,教学氛围不够成熟严谨。并且如今的大学教育就是批量化生产人才的过程,本身就很难做到精工细作,照顾到个人。另外,民办高校的办学性质决定了它要追求较大化的经济利益,每个班级中的学生数量较多,教师上课更难很好地兼顾到每个人。所以一部分学生的课堂效率不高,上课中走神、睡觉、看闲书等各种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层出不穷。直接导致学习质量低下,教学质量不高。还有一点,大学的教学模式不同于高中,基本上老师不会守在学生身边监视督导学生的学习,这要求学生有很高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但是部分学生做不到,贪玩心享乐心重,导致延误学习,学习成果很差。
4.适应大学生活方面。很多大一的新生经常会问:怎么总感觉大学和高中没什么两样,大学不是应该很自由很美好吗?这是大一新生的普遍疑问,期待中的大学生活和现实的大学生活有较大的落差,在适应大学生活方面比较被动。(1)高中时代的学习生活很辛苦,因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包括学生自己都在给自已一个心理暗示:只要进了大学,一切都好了,不用忙于学习,可以自由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发现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以上课为主以学习为重,学习内容繁多杂乱,结果还是在疲于应付学习。(2)大学基本都是需要学生住校的。一部分学生上大学之前根本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独立生活过。所以一到大学的宿舍,需要自己处理和室友之间的关系,需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时候,感觉非常为难,无所适从。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相对于高中阶段来说又减少了,不能及时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求。
二
针对这些普遍存在于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当中的现实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绝对的重视和理解,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的大学生活能够过得更加美好,更加健康,积极向上。以下有几点见解同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勉:
1.认可学校,认可自己。对所就读的学校,既来之则安之,不要有太多的顾虑。每所大学都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大学只是人生中的一块跳板,对今后的就业和生活质量不起决定作用。关键是学生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清楚的规划,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什么能力,能做到什么,脚踏实地地做好该做的事情。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与教师交流商量,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可以适当地给予意见和建议,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重视学习,培养兴趣。进入了大学之后,很少会有频繁的考试和频繁的名次排比,这会让不少学生在学习上麻痹大意。这是很大的误区。即使进入大学了,不需要面对高考的压力,但是学习仍然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贯穿整个大学时代的主线。大学的教学模式和高中有所不同,大学的课堂氛围相对轻松,但课程内容繁复,知识量很大,教师又不会紧逼学生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加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灵活思考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要多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不要只把眼光局限在教科书中。在学习之余,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敢于把自己的内在潜力和能力挖掘出来,表达出来。不要局限于眼前的经济,把目光放长远些,适当外出旅行或者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聚会,旅游可以增加自己的见识,丰富自己的经历,使自己体验一些不同的风俗民情。聚会可以使人开阔视野,结交到一些良师益友,扩展自己的人脉,对今后的生活质量和对事物的认识见解能力大有益处。
3.踏实做人,敢于担当。大学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一个从未成年人过渡到成年人的阶段。学生的身份和年龄发生了变化,心理方面也要顺应变化和改变。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了,很多事情想要自己尝试去做。比如住集体宿舍,习惯宿舍的生活,与室友相处;处理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比如洗衣叠被铺床等。这些事情对一些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遇到,第一次面对。因为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难免会有失误,难免会犯错。犯错和失误并不可怕,但是自己要勇于承担责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面对失败、面对错误时不要逃避和退缩,帮助学生承担,宽慰学生的紧张情绪,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做人,做一个真正的有责任心有担当的大人。学生也要慢慢磨练自己的意志,坚强自己的信心,踏踏实实做事情,不断成熟。
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引导和真诚帮助。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更多的学生能够走出心理的误区,摆脱心理的阴影,更加自信更加健康地度过大学生活,更加勇敢更加真诚地面对以后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俞少华,张亚林,罗爱兰等.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2003,17,(4):219-222.
[2]马建青.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浙江社会科学[J].1998,(4):47-52.
[3]张翔.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J].2003,(4):22-23.
[4]张莉.民办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对策[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