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析

2011-12-29 00:00:00于寒
考试周刊 2011年36期


  摘 要: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覆盖领域不断扩大,影响日趋广泛,成为我国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积极完善其活动机制、保障机制促进大学生志愿者自我完善和发展。积极探索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志愿服务形式,注重借鉴国外志愿服务管理的成功经验,从而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大学生 长效机制
  
  一、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志愿者服务事业的大规模开展始于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994年12月5日,共青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之后,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近几年来,通过共青团系统的有力推广,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已覆盖多个领域,成为我国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等一批优秀项目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特别是在5·12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洲亚运会期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大量的志愿服务,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二、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相比西方国家而言,起步较晚,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理组织机制不完善。从我国大学生志愿管理的现状看,我国的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现有的高校志愿者组织主要是借助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力量自上而下建立起来,这种机制在志愿活动的初期启动阶段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这也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一直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实践活动中,众多志愿者表现出主体性缺乏、自发性弱、创新性差,服务意识降低,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和服从性,往往处于等待组织安排的状态。从而限制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在活力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志愿者行动的教育和引导功能。
  2.项目运作机制不完善。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呈现出短期化、活动型的特点。从时间上看,志愿服务活动大都集中在一些时间段,如“3·5”学雷锋活动、“12·5”国际志愿者日、预防艾滋病日和寒暑期社会实践等特定时间的服务活动;参与的学生也大都是党员及学生骨干,这就使得志愿服务工作缺乏连续性,志愿者队伍缺乏稳定性,志愿服务工作缺乏普及性;从活动内容上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层次不高,服务领域有待拓展。目前,志愿服务内容大部分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上,如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社区服务、支教活动、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和社团活动,形式过于简单,缺乏教育内涵,活动也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不紧密,志愿者无法发挥专业技能,锻炼实践能力,工作实效性不强。
  3.服务保障机制不完善。一是缺乏经费保障机制。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经费,其来源主要为共青团工作经费。而通过社会力量募集资金的的形式少之又少。资金来源单一且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相差甚远,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二是缺乏必要的权益保障。学校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培训和项目评估不足,很少为志愿者提供人身、医疗保险,缺乏预防、处理风险和事故的能力;三是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缺少必要的法律制度保障,国家层面的立法工作尚待开展。
  三、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的措施
  1.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活动机制。不断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机制、激励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通过这些工作机制的实施,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考核与激励,使得广大大学生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既能较为明确、规范地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又能在服务的过程中,得到社会的认同与肯定,从而达到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2.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一是要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立法进程,规范志愿者行为,确立志愿者行动的法律地位,明确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健康、有序进行。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可持续开展。二是要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机制。可以通过社会赞助,与企业联合,共同运作志愿服务活动,争取政府拨款与慈善支持,还可以社会募捐、公益义卖等形式筹集资金。
  3.积极促进大学生志愿者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是要注重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在实践中,尽量减少形式主义的做法,要培养默默做志愿者,无私为需求者奉献的志愿精神,使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深刻理解志愿精神,行动上不断外化志愿精神。二是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和指导,提高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正确认识。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进行立体宣传,积极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还可以邀请专家、优秀志愿者不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积极探索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志愿服务形式。抓好志愿服务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服务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志愿者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且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种深入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
  5.注意借鉴国外志愿者管理的成功经验。国外的志愿服务工作起步早,法制健全,管理规范,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多集中在社会慈善服务、支教扫盲、社区文化传播和社团活动等较浅的层次上,而国外的志愿者活动已扩展到社会福利之外的众多领域,如学龄前儿童日托、老人日托、学龄前儿童课余活动、保护妇女、移民难民安置、社会正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外的很多成熟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应把这项工作做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来抓。认清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构建一个完善、高效、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2007,(4).
  [2]洪剑.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8,(21).
  [3]刘伟.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长效建设机制的思考.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
  [4]汪智汉.中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功能与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5]鲁琴.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研究.学习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