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多,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之一,英语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社会各界,特别是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而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其调整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在这种越来越强调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形势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大学英语听说教程(全新版)》(以下简称《全新听说》)就充分体现了听说结合的特点,给教师们的听力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在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已不单纯是教学生听懂几篇语言材料,甚至也不单纯是教给学生听力技巧,教师还不得不将口语训练的重要内容纳入听力课的范围,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英语使用技能。
1.《全新听说》的编写特点
该教程共六册,由于大学英语的基础教育主要集中在一、二年级,这里主要讨论第一册至第四册。每册书有16个单元,每单元由四个部分组成(详见下表),各单元围绕一个不同的话题来选取听说材料,“题材广泛,紧跟时代步伐”。
《全新听说》第一册至第四册编写框架一览表
从以上对照表不难看出,这四册书在编排上体现了大一、大二不同阶段的英语学习重点。大学第一年首先要让学生转变思想——听力练习并不是仅仅为了听懂每个单词,完成每个习题,而是在生活中根据不同的场景灵活使用。因此,第一册的Part A设置了Communicative Function,让学生通过听来了解语言的各种交际功能,如打招呼、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表达喜好、道歉、建议、表达观点等。此外,教师还应从听力技能上带领学生打好口语和听力的基础,如连读、爆破、弱化等语音技能,以及获取大意、抓住细节、进行推断和作出小结等听力技巧,因此第一、二册的Part A还专门设置了各类辨音练习和其它短小的听力材料练习。作为课堂听说训练的重点部分,每个单元的Part B本着“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先抓中心思想后抓要点,并要求其养成习惯”的宗旨设置了两个类型的练习,先后考查学生对文章或对话中心思想及细节要点的把握,不断帮助学生增强在语篇水平上的理解能力。
到了二年级,这些听说的技能已经介绍得差不多,学生需要的是通过练习更多更难的材料来熟练运用它们,并使听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原来的Part A由Part B中的Pre-listening Task替代,即Pre-listening Task的口语练习便成了每单元单独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变化看上去只是简单的位置调整,但实际上却体现了口语练习的重要地位,以及口语练习的延续性。而Part B中的听力材料由第二册的一篇增加到第三册的两篇,由第三册的两篇较长听力材料变成第四册的一篇长听力材料,这也在不断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此外,到了大二,学生所面临的是即将参加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全新听说》三、四册的Part C就选取了一些对话的练习,使学生在平时的听力课上就可以为四、六级考试热身。而对于已经习惯于在考试中只听听短对话和几篇短文,然后不论听懂没有就在选项中进行选择的学生来说,《全新听说》三、四册中有些单元Part D所采用的复合式听写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定的应对新题型的锻炼机会。
根据该教材的使用说明,每单元可用一课时来完成,课内主要完成Part A和Part B。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在下课前完成Part C。但从每册书每个单元的四个组成部分来看,内容相当丰富。所以听力和口语在每次听力课上所占的比重应该怎样,应该如何取舍听力口语材料就成了教师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2.大学英语听力课上使用《全新听说》的建议
2.1每次课听力口语活动的比重
由于现在的听力课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课本上的听力练习,还必须是以培养学生的一定听、说能力为目标的,也就是说,听说这两种语言技能在听力课上都不可忽视。因此,理想状态是一次听力课上听力和口语的训练比重应该是5:5。但实际上,听是输入信息,说是输出信息,而信息输出的前提就是信息输入,所以学生在完成教程中设置的口语练习前必须花时间对提供的表达法和例子进行自学,要对这些口语中的表达法熟悉到能够脱口而出的程度,否则学生上一次听力课得到的口语练习可能只是在朗读教材提供的表达法。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提高口语水平的目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像了教材使用说明中所提出的那样,要求学生在课前对口语部分的内容进行预习,课堂上只是对学生课外的口语学习进行检查。
而听力部分则相反。听力的过程不仅是大脑对听到的单词和句子进行信息加工,还要求运用听者的相关背景知识来充分理解听力材料,降低听力难度,增强自信。所以,由教师在课堂上先进行一定的解题技巧和背景知识的讲解,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在听之前读题,然后根据题目推测听力材料内容的习惯,还可以给学生补充一定的背景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在今后听到类似话题的材料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信心。
可见,听力课上用于口语的时间最好是少于听力。而《全新听说》第一册到第四册的编排略有不同。其中第一册特别强调在听说中的语音学习,故可以考虑在使用第一册时口语练习要多花时间帮学生纠正语音中的缺陷。比如每节课专门用5—10分钟结合听力部分的语音重点给学生纠音。而学习第二册时可以每节课拿15分钟进行口语活动,到了第三册和第四册时由于听力内容的长度和难度有所增加,建议每次课,即每两节课用15—20分钟的时间来进行口语活动。
2.2如何对每单元的内容进行取舍
既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听力和口语两项教学任务,那么在每单元的内容上也要进行取舍。该教材的使用说明明确指出每单元课内主要完成Part A和Part B。在听力练习上,第一、二册中Part A当中提供了一些听力技巧,教师可以对技巧进行说明,并通过教材提供的练习材料以及其它的听力材料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它们,使学生对技巧的使用逐步由有意识发展到无意识。但第一册Part A中的Communicative Function已经很明确地介绍了该部分语言所体现的交际功能,而且听力材料并不难,所以学生是完全可以课前自学的,老师上课仅需对对答案。这样,教师课堂上的听力授课主要集中在Part B上,除了可以讲解听力材料出现的生词和表达法外,一定还要培养学生通过习题预测材料内容的习惯,并提供一定的相关背景信息。当然,在提供背景知识时不妨和学生进行一下口语互动,形成一种师生交流的氛围,而不是一味的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听力课有时死气沉沉的气氛,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关键词的印象,甚至可以激发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的兴趣。通过两次听Part B的材料,对材料大意和细节都把握了以后如果还多几分钟,就可以完成Part C,Part D则主要布置学生自学。
在第一、二册中Pre-listening Task和Speaking Tasks都出现在Part B当中,主要是进行话题讨论和自编对话;第三、四册将Part B当中的Pre-listening Task提前到Part A,依然是采用话题讨论的形式,但Speaking Tasks就由自编对话变成了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看法、辩论或看图说话,可见难度有所提高。对前两册中的口语练习和后两册中的Pre-listening Task,可以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教师上课抽查的形式。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采用阶段性口语测试的方法来强化学生对口语表达的记忆和使用,督促学生强化记忆。而第三、四册中的辩论就要量力而行,可以提前选取一篇表达正方或反方观点的短文,让学生课前准备反驳的观点,课上先小组讨论再请代表向全班汇报。
当前新教学目标和社会对大学生更高的要求使得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不仅担负着训练学生听力技能的责任,而且要为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全新听说》的面世无疑是顺应时代需要的,但同时又给教师们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更大的挑战。因此使用它的教师一定要首先熟悉这套教材,在此基础上不妨多尝试新的大学英语听力课的教学方式,使其发挥出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本科用·修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李燕敏.从听力教材的更新透视大学英语教改.http//www.cnki.net,2007.
[4]夏纪梅著.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虞苏美,李慧琴主编.大学英语听说教程(全新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