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朗读教

2011-12-29 00:00:00汤爱军张明
考试周刊 2011年36期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定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课文是规范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范文。学生语言的直接感知是以积累为主,应该让学生多读书。读课文是基本的语言实践,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达到自然涌上笔端,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堂教学更要以朗读为主,学生朗读的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一节语文课,教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多读,就能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自主地领悟好词好句,依靠自己积极的读,主动的思,去获取知识。“书声朗朗”也是语文课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树立以读为本的观念。并且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改的今天,更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训练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普遍存在着“量少、面窄、质劣”的问题,朗读的时间也不够充分。课堂上问得多、分析多、议得多,这“三多”排挤了读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读的时间微乎其微,致使学生学完课文后,没有读熟课文甚至不会读,以读为本无从谈起。读书缺乏指导、评价。教师对学生没有明确的读书要求,学生只是机械重复地读,也不知道自己读得好还是差,导致读书质量差。课堂上往往只有几个“尖子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大部分学生处在“陪客”、“观众”的位置,被剥夺了朗读的机会,导致读的兴趣不浓。单调的读书形式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也就引起学生对读的抵触,表面看起来是读了,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学生读得“无情无味”。
  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语文教学的确需要呼唤读的回归。要切实改变朗读训练中“量少、面窄、质劣”的现象,全面提高朗读训练的质量和学生朗读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我认为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初读,整体感知
  “初读”,就是整体感知课文的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它是课文局部性学习的基础。初读课文,一方面要读准字音,理解词语,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初读的方法是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中自由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所以在学习课文前,我们要扎扎实实落实读通、读准、读顺这一教学目标。为此,可以不惜时间一段一段地“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放手让学生试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于永正老师的“书不读熟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读通、读准、读顺”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一般来说,短课文要读4—6遍,长课文要读3—4遍。当然,读的形式要有选择,要多种多样。但在试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中动笔,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通过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
  如,我在讲《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时,初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下列学习任务: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文中哪些地方最使你受感动?你能给大家示范朗读一下吗?然后让学生同桌或小组互读、互评,教师及时巡回指导。生:老师,我能模仿一句四川口音读小红军的话吗?师:能。生:老师,我能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吗?师:能。学生一下情绪高涨,模仿四川口音:“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同时用右手在胸前拍了拍,还挺一挺腰。又在干粮袋上轻轻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使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理解了“满不在乎”、“倔强”等词,弄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人人参与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亲手采摘“果子”,品尝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精读,欣赏品味
  精读,又叫细读,就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择其精要的词语和精彩的片断进行圈点批划地读,联系上下文认真体会,咬文嚼字地读出感情来。培养学生抠词抠句、精读深思、悉心揣摩的良好习惯,训练咬文嚼字、比较、推敲的自学基本功。被选进教材的大部分文章,文质兼美,常有精确传神、恰到好处的神来之笔。朗读时,教师可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经典”词句,引导学生细读揣摩、涵泳品味其好处,品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
  如在《第一次抱母亲》中,护士见作者竟然不知到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教学时,教师抓住“责怪”一词引导学生细品揣摩。先让学生了解其大概意思,再问学生为什么不用“责备”,也不用“埋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责怪”一词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护士对母亲的那一份关爱。最后,教师发动学生把“责怪”的意思准确地读出来。
  再如我在讲《麻雀》这篇课文时,就让学生细读比较一组语句
  (1)老麻雀在树上飞下来,准备与猎狗搏斗。
  (2)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地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比较第(1)句与第(2)句有什么区别,第(2)句好在什么地方。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评点,使其领悟老麻雀爱子心切,奋不顾身的精神。引导学生精读,联系上下文进行品评,凭借课文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从而领悟文章的内蕴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抓住一些词句的品读,就能为朗读指导打开一扇至美至情的窗。由此使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文本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了出来。
  三、朗读,领悟感情
  果戈里曾经说:“像样朗读一篇作文,需要同作者分享他那充满心灵的崇高感受,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只有声情并茂地“读”,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引起情感的共鸣,使其中饱含的思想感情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心灵;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读起来荡气回肠,进入“角色”;使自己活跃在优美的语言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掌握朗读技巧,在重音、语气、声调、停顿、速度等方面相机指导,以增强朗读效果。教师还要适时地通过范读,以声传情,以情动人,给学生一个静听欣赏的机会,得到美的熏陶。如我在《小摄影师》阅读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果说文中“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学时,我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四、诵读,积累语言
  知识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之塔是一砖一砖构建的,没有日积月累,就没有学生的语文功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诵读优美的散文,精彩的片断,积累词句,应用于写作之中,这样才能做到笔下生辉。江泽民同志曾说:“不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也十分强调博览群书,熟读成诵。多读、熟读,既有利于理解,还能帮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
  曾经有人这样问:语文教学真正的亮点在哪里?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是这样作答:语文教学所谓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是呀,语文教师只要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行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朗读必将真正点亮语文课堂,在这喧嚣的世界,独自绽放其本色美,犹如“灵秀之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每个学生纯净的心田。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于永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