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瘦身”

2011-12-29 00:00:00吴俊梅
考试周刊 2011年36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进而幸福地徜徉在学习语文的途中。因此,我们要让语文从繁复走向简约。
  一、目标简明
  每节课,教师要确定简明、切实的课堂目标,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要分清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争取教学的最大有效化。往往胡子、眉毛都想抓,结果什么都抓不住,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言语智慧的生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相反,如果目标简明,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教学目标的设置是正确、合理完成语文教学的前提,没有了目标就如同没有了方向的航船最终会消失在茫茫大海。
  教师应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一节课解决一个或两个问题。指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把问题简洁化、明确化,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优化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
  二、环节设计简洁
  课堂教学本身是简洁化的一线贯穿。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简洁是一切艺术成熟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简洁的境界,就必须在教学环节设计上进行提炼。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在教学中,应选择简单有序的教学过程,让每个教学环节都达到相关目的。
  一次在学校听课,一位老师上《我盼春天的荠菜》,只安排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建构话题,整体感知;第二板块:走进冬天,感受严酷;第三板块:走进春天,体验幸福;第四板块,走近作者,感悟生命。整整80分钟没有多余的教学环节,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板块和板块之间的跨度非常大,每个板块都留足了充裕的时间。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以及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随机调整,适时点化,让每一个版块都有可能成为动态生成的亮点。
  三、教学方法简单
  现在有的语文课堂热热闹闹,多媒体等现代仪器的频繁运用,使语文课“光怪陆离”“精彩纷呈”。其实,现代教学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局限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审美创造。现代教学手段不能喧兵夺主,要合理应用。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认真钻研教材,研读文本,以平常心来上常态课。教师用自己生动的语言、优良的教学技艺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文本语言,体验、感悟文本的情感,使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结合,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搭石》的第3—5自然段时,在设计的时候就紧紧围绕课后习题的第二题: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学生找出来,体会体会。从复习旧课中引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把“家乡的一道风景”作为板书。因为从这句话就可以体现课后第二题的“美”。然后让学生初读3—5自然段,结合板书来提问题,关键问题“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习的思考和我的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来品读景美,品读人美,景美要紧紧抓住关键句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通过抓关键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多媒体展示,读句子想画面,以及联系上文,理解“紧走搭石不慢过桥”这句俗语,这几种方法在运用上连接自然,润物无声,从而达到最后境界的诵读。再引导学生品读人美,从相互谦让过搭石到尊老爱老背老人过搭石不用道谢来理解“理所当然”这个词。生字“伏”字也在句子教学中进行。最后让学生引导学生小练笔:你也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吗?在这个片断教学中,抓住“美——家乡的一道风景”为主线,从读到写,很简单。
  四、教学评价简洁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充满对智慧的挑战中,不断体验成功,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例如一位教师上《给予树》的伊始,请一名学生读课题,当学生把“给予树”三个字读正确时,给予了这样的评价:“真不简单,不仅读准了多音字给,也读准了生字予。”同时,板书了“给”和“予”两个字的读音。简短的一句评价既包含了肯定与激励,又强调了知识的重点。可谓一举两得。又如:在学生阅读1—3自然段,谈金吉娅“沉默不语”可能会想什么时,有位学生这样说:“妈妈让我们每人至少买四份像样的礼物,可我只买了棒棒糖,没有给家人买到像样的礼物,心里很难过。”此时,老师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你看,这位同学多会读书,他联系了文中具体的句子,体会到了金吉亚没完成妈妈所教的任务心里很难过。谁还能像她这样也来说说,金吉娅当时会想什么?”
  解析这位老师的评价,前半句“你看,这位同学多会读书呀”既表达了老师的极度赞赏,又唤起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之后的评价则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老师赞赏他的原因,同时也在指导其他学生读书的方法──联系文中具体句子,产生体会,展开想象,这样的联想才会合情合理;“谁还能像她这样也来这说说,金吉娅当时会想什么?”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方法。教师的评价语,简洁明了,字字入耳,句句有用意。可见,设计时颇费苦心。
  艺术大师徐悲鸿有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把课讲得简单一些,并不等于简而不精,单而不丰,简单一些其实就是精炼一些。把课讲得简单一些是一种境界,它不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化了,而是把语文教学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