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艺术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1-12-29 00:00:00徐茜王琳瑛
考试周刊 2011年30期


  摘 要: 幼儿艺术教育创新是广大幼教工作者探索研究的重点。在新《纲要》的指导下,教师应更新观念。本文主要从教具、素材、内容和教育评价这四个方面,结合典型案例谈幼儿园艺术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 幼儿园 艺术教育 创新研究
  
  一、幼儿教育的春天
  《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给幼儿教育工作迎来了春天,把幼儿教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既感到兴奋又感到工作的责任和压力。但就目前幼儿教育的情况来看,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反思。
  二、当前大多地区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技能的模仿和训练,忽视审美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传统教育中,老师在黑板上画个范例,要求学生照葫芦画瓢。后果是幼儿艺术感受力下降,审美经验缺失。幼儿模仿画,不但掌握不了绘画技巧,反而失去了儿童特有的生动画法。
  (二)重视灌输知识技能,忽视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纲要》提出:“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能用自己喜欢画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强调了艺术与生活联系,明确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可是传统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失去了表达自己内心体验的过程,使孩子的眼睛和手没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重视教师对艺术活动的评价,忽视幼儿个体差异性。
  传统的教育评价,总以提问“好不好、美不美”来让幼儿作划一评价,束缚了幼儿自己独特的审美观。而现在,我们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接纳各种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让他们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心声,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发挥所有的机会。
  三、在幼儿艺术教育教学中应更新观念
  (一)从“重视技能的模仿”的观念转变为“审美教育”的观念。
  长期以来,幼儿教师制定教育活动目标、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艺训练的目标上,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所以,我们要摒弃“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观念,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教学的目标。
  在音乐活动中,欣赏一首曲子之后,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曲子的内心感受,如鼓励孩子用“我感到……”(很舒服、很热闹、很害怕、像解放军、像一阵风等)丰富的词语来形容。
  在美术活动中,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如遇到画面的布局、颜色的选择、作画材料的选择时,让孩子自主表达并且说出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不仅仅锻炼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孩子们知道了生活中原来这么多丰富的知识要掌握,令他们大开眼界。
  (二)从以“知识的灌输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培养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观念。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教学就是用知识去填满“仓库”(脑),学习就是获取知识。知识是对经验、事实、规则等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的真理性是绝对的,甚至是终极的。部分教师就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性的练习,造成培养出来的孩子胆子小,生怕自己说的、做的和老师不一样。如此幼儿怎能创新呢?因此,必须摒弃“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树立培养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观念。
  如:画太阳,不要限制孩子画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当他画出来你去问孩子时,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记得一位孩子说过:画椭圆的说明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