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从普通高校小教专业公共音乐教学的视角,分析了小教专业学生的身上承担着祖国未来教育重任的特殊性。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必须以培养和提高小教专业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与感知能力等综合的艺术素质为己任,才能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音乐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小教专业 公共音乐课 教学
在普通高校的众多专业中,小教专业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专业,普通高校教育专业分为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方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比较专业,不属于我们所谓的公共音乐教育的范畴,所以,在这里提及的小教专业指的是小学教育(数学、语文、英语等专业)的学生。正因为有了“教育”二字,就决定了他们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他们将来面临的是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作为准小学教师,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教育理念、性格品质等都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教育对象。因此,公共音乐课对于这些小教专业的学生们来说,关键是要激发他们情感的发展,提高审美素质,造就多方面优秀品格,从而形成更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不仅仅会影响到学生本人,更会随着他们走向工作岗位,传播到更多孩子的身上、心上。
对于小教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让他们在公共音乐课中充分地享受音乐带来的无限乐趣,让他们在弥漫着情感的音乐活动中,获得体验,丰富感情,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为了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我们要首先要崇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且要立足于本民族音乐文化,兼收并取世界各国的多元音乐文化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崇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先。当我们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的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音乐教育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人为每个人都具有学习音乐的潜质,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他曾说:“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精神的探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的精辟论述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了音乐教育的本质。总之,现在世界各国已经逐渐地把音乐教育的关注点从“音乐”转向了“人”。我国新的课程观也已经从“学科本位”转向了“人本位”强调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关注学习者的态度、兴趣和需要,重视学习过程和个人经历的联系,强调课程对学习者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教育的责任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不能从一个统一的教育目标出发来评价学生,而应该走进千差万别的学生世界,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强势和弱势,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多元途径。在发掘优势领域的同时,帮助他们向弱势领域渗透,从而使他们在弱势领域也获得最大限度的开发。比如,有的学生擅长歌唱,却不善于识谱。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在学习好唱歌的基础上,逐步地学习乐理知识、视唱知识,最终使学生在识谱方面也得到完善的学习。
作为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使我们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发展而努力。这样等到我们的学生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将会继续支持着他们为下一代服务。
2.树立多元文化教育观
当今世界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日渐频繁,多元文化主义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音乐,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无疑应该走到这股潮流的最前端。音乐教育也应该顺应这种趋势。我们在公共音乐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用宽容且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与世界接轨。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鉴赏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国最新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课题,要求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应该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使学生树立平等的音乐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我国有56个民族,学习和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对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至关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闭关自守”,盲目地排斥国外的音乐文化。我们应该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大胆兼容、吸收、消化外来的优秀音乐和先进的音乐教育模式。多元音乐文化的学习,重点在于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加深他们的社会体验,使他们尊重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形形色色的人。
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对世界文化遗产有更全面的认识。作为教师,我们要带领学生欣赏和聆听那些能够代表不同民族文化的音乐,让学生从中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当这些准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他们也会以发展、和谐、合作的态度去对待世界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与传统。
3.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教育目的
根据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音乐教育只要能适应大学生的水平和要求,因材施教,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普通高校公选课以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实际上就是要使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审美意识得到全面提高。但是,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存在两个误区:一是非审美化的误区。所谓非审美化,指的是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把音乐作为技术、作为职业去训练,片面地注重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而忽视音乐审美本身。许多学校还选拔有音乐才能的尖子生,对他们进行特殊的训练和培养。表面上看似乎贯彻了音乐教育的方针,实际上这种教育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普及功能,使之过于专业化,在实质上延续了专业音乐教育培养模式,目的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培养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歌唱家及音乐教师。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培养和提高,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鉴赏能力,提升他们的欣赏品位,从而使之具备更全面的文化素养。可见,音乐修养是大学生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二是片面追求音乐教育的道德教化和智力开发功能。道德教化和智力开发功能的作用是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即在认识、理解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不能离开音乐教育本身的目的去片面要求音乐教育担负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或者过分追求音乐开发智力的作用,否则会造成喧宾夺主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这样不但削弱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且音乐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也同样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应该抓住音乐课程其情感审美的特质和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育方式,禀承中、小学音乐课程目标的理念,紧扣“体验”这种特殊的音乐学习过程,引导大学生能动地运用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综合等学习过程与方法,使大学生热爱音乐,会学音乐,从而有利于他们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其次,根据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基于大多数学生的音乐基础处于白丁状态的客观现状,为了使学生在短暂的大学期间保证音乐学习的有效性,本着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从而使学生在大学阶段既不用学习过多的音乐基础知识,又能循序渐进地提高综合音乐文化素养。
4.结语
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98年,李岚清总理向高校师生推荐影片《一曲难忘》时曾说:“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的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他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李岚清从百年树人的高度,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问题,强调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指明了高校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
对于小教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身上承担着未来教育的重任,也凝结着国家和人民的殷殷期盼。他们在努力学习好自己本专业的文化课程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道德品质、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作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师,我们的最终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多元音乐文化,培养与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与感知能力等综合艺术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