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在这种日益严峻的就业情形下,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相比于其他名牌院校来说显得更为突出和普遍,主要出现了以下问题:多数学生自卑心理严重,部分学生过于急躁和焦虑,少数学生抑郁心理严重,个别学生偏执心理严重,攀比与嫉妒心理普遍存在,少部分学生过于逆反等。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学生 就业心理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出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合格人才,这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类高职院校:它们起点低,前身均为中等师范类专业学校,学校底子薄,校园面积小,各级政府投入不够,资金严重不足;教师学历层次低、职称低;没有现成的办学经验和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它们在艰难中发展,在困难中前进,各种教学和生活条件有限,资源紧缺,其短期内无法抗衡其他本科院校和省部级的重点职业院校,因此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此类职业院校面临的学生就业及发展问题尤为突出,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更多。
一、多数学生自卑心理严重
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意等否定的情感,是认为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其他人的消极的主观体验。在后发展职业院校里,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总是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看不起自己所在的学校,自己也在不断地否定自己和所在学校。在就业时受就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毕业生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因素,悲观地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埋怨家庭、抱怨环境,在求职过程中一味地选择退缩,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在求职失败后,他们又自认为为自己找到了“我不行”的证据。当失败再次发生时,便加重了他们的沮丧感和自卑感。当用人单位提出各种苛刻条件和问题时,他们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而是用消极的态度面对甚至悲观地放弃。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往往与适当的机会失之交臂。久而久之就形成自卑心理,不敢直面就业问题,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战而败。
例:H某,女,2008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一碰到竞争对手来自其它本科院校或名牌职业院校就打退堂鼓,主动放弃机会。迄今未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
二、部分学生过于焦虑与急躁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的研究表明:焦虑水平与对伤害的不现实期望和幻想有关,所期望的和幻想的越严重,焦虑水平就越高。后发展职业院校的一些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当,面对就业时极易遭受挫折,精神上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的这种过度或持久的焦虑体验,形成了就业焦虑心理,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就业。
在后发展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中,有部分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更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由于心中没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焦虑不安、心急如焚。成天想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造成精神上紧张、烦躁不安,甚至彻夜难眠,行为上也表现得急躁、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影响用人单位对其做出正确评价。有些甚至在并不完全考虑成熟的情况下就与用人单位签约,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了更好的岗位,追悔莫及,给自己及家人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例:Y某,男,临近毕业的半年里,每天早晨7:00前就带上简历出门找工作。从学校出发后一家一家单位进去自我推销,也不管对方单位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是否需要自己的专业,无的放矢的结果是不仅没找到工作,而且很多单位打电话回学校反映他的种种“不正常”行为,给本人和学校均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三、少数学生抑郁心理严重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后发展职业院校的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也相应地增多、增强,在择业过程中学生遭受的挫折也必然更大。由于学历偏低、就业环境困难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因素,虽然他们频频向各用人单位投递求职材料,但往往很少收到回复,在漫长的等待中由希望变为失落,心情紧张而压抑,有的甚至对求职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抑郁、压抑心理。同时抑郁的心理又阻碍了其正常的就业,由此产生的挫败感又将加深抑郁。在恶性循环中产生较长时期的抑郁情绪。少数学生在就业中受挫后不能正确调整心态,情绪低落、不思进取,有的甚至放弃一切积极的努力,听天由命,严重的甚至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不与外界交流,对一切都无所谓,导致抑郁症发生。
例:Z某,男,来自山区农村,其家庭因母亲和弟弟常年疾病而尤为贫困,其本人自认找工作无望后整天在宿舍睡觉来封闭自己,经常一两天不吃不喝,也拒绝同学、辅导员和家人的关心,后被诊断为抑郁症。
四、个别学生偏执心理严重,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在后发展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中,有少部分学生偏执心理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就业和人际关系。少数学生将自己求职中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社会的不公平,在整个求职过程中甚至就业初期都在抱怨乃至愤恨的情绪中度过。个别学生固执己见,不顾就业环境的现状,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择业标准,部分学生无视专业的伸缩性和适应性,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人为地减少了自己的就业机会。
偏执心理严重的学生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注意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本人的顺利就业。
例:C某,女,2009年4月在北海市一家房地产公司售楼部带薪实习,工作期间总是认为社会不公平,自己应该在条件很好的办公室悠闲地工作,而不是在炎炎烈日下带客户去看房,而且经常觉得自己的奖金被领导和其他人侵占了。在这种情绪下,一个月内与同事吵架4次,最后一次与领导大吵后离职。离职几个月后仍在痛恨“那帮人”,情绪很不稳定。
五、攀比与嫉妒心理普遍存在
在后发展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毕业生之间攀比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学生看到或者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时心理马上就不平衡,抱着“他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的态度非要找一个比别人条件更好的单位,而不去考虑自身的条件、职业发展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个别毕业生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特别是看到同班或者同宿舍里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也能找到较好的工作时就更易出现嫉妒心理,于是故意对别人的工作冷嘲热讽、贬低、挖苦,更有甚者抱着“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畸形心态在用人单位面前造谣生事、打小报告,破坏别人的就业机会。
例:W某,在得知宿舍一姐妹第二天要与一家效益不错的单位签约后心理极度不平衡,找出该单位人事主管电话后当晚打电话告状,捏造该同学有偷盗的行为,以此来破坏该同学的就业。
六、少部分学生过于逆反对立
在后发展职业院校里,有少部分毕业生一直对学校和教师持不满意甚至对立态度,对学校正面的职业教育、职业信息存在逆反心理。对来自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他们不相信、不听从,偏要对着干,要按自己的意愿去求职。当学校为其推荐某工作单位时,总是抱有戒心,总认为学校不可能推荐好工作给他。当求职失败时,不是去总结自己的问题,推卸责任,甚至明明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也不改正,在以后的求职中依然我行我素,听不进去任何的批评与建议。
例:B校就业办每年都认真地为毕业生联系和推荐工作单位,可2008年和2009年均有为数不少效益和发展前景均不错的单位没有合适的学生问津。后调查得知,一些学生固执地认为学校不会把好工作留给他们,留下的肯定没有好工作,并且互相宣扬。
在后发展职业院校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相比于其他名牌院校来说显得更为突出和普遍,其消极影响短期内很难消除。唯有正视并重视这一点,有的放矢地为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做好各类教育和心理跟踪辅导,才能真正实效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董庸昌.新时期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8):54.
[2]康文.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的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33-535.
[3]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