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耐力素质下降的问题,体育工作者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耐力素质 改进教学方法
“九五”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的学生体质聚类评价结果表明,在素质测试指标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耐力素质下降。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年龄是19-22岁。他们普遍存在“高智能、低体能”现象,在体育活动中,怕苦怕累,最不喜欢耐力跑。面对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刻苦锻炼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一、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练中长跑是对学生意志力的一种很好的锻炼。学生要跑完规定的距离,总要克服一些困难,吃一些苦,这就要学生有一种十分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特别当学生在练习或在比赛中出现“极点”时,一定要下决心坚持下去。此外,每当学生出现呼吸急促并有枯燥感时,或有时因身体不适而不想继续跑下去时,可以指导他们运用想象法这种意念活动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掌握好学生的运动量
对于那些不常锻炼,初次参加中长跑活动的学生,跑时的心率大约120-130次/分比较合适。在锻炼时,不应追求跑前的最大摄氧量和最大心输出量,这不仅不必要,而且对健康不利。以上强度的练习每天进行15-60分钟为宜,每周锻炼3-4次就可收到明显效果。掌握长跑的运动量,除参考跑时心率外,还须注意学生的食欲、睡眠、精神状态和基础心率等,以便了解运动量是否合适。正常情况下,心率是相对稳定的。如果学生主观感觉不佳,基础心率不稳定,变动幅度在10秒钟内多或少于两次以上,则可能运动量过大或身体机能状况不好,就应及时调整运动量并让医生检查。
运动量的增加一定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每周跑的次数和每次跑的距离要逐渐增加,不能急于求成。另外,还要长期坚持不懈,这是决定效益的重要因素,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提高成绩,“跑”出强壮的身体。
三、经常改变练习场地和环境
1.改变环境可以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例如,练中长跑场地可以隔几天或一周换一次,除了田径场外,也可以到郊外或附近的公园里、森林里、山坡路上、小河渠旁、草地上练习。每变换一次场地,都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十分新奇和兴奋感。中长跑的路线可以是环形的,也可以是折返形的,还可以采用两者相结合的路线,这些都会提高学生对练习中长跑的兴趣。
2.变在田径场地跑圈为越野跑。耐力跑单调枯燥,在田径场上跑圈,学生丝毫不感兴趣。学生身体正处于全面发育成长的旺盛期,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来看,只有大脑皮层建立起条件反射越多,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才越容易,让学生在田径场上跑圈,在初期能收到明显的效果,但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的身体容易对这些手段产生适应。如果这时不增加其它训练手段,不改变原来的训练方法,则这种适应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会对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起到阻碍作用。
越野跑是人们在野外进行跑步,锻炼身体的一种运动项目。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耐久力、灵敏性,提高身体素质,以及培养勇敢、机敏、坚毅的品质,而且学生能利用野外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等自然条件锻炼身体。
越野跑时,由于跑的路线和周围环境在不断变化,因此,跑的技术也要因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一般马路上跑步时,可采用与一般的中长跑基本相同的技术。在平坦的草地上跑步时,用全脚掌着地。上坡跑时,上体应向前倾,大腿抬高,用脚前掌着地,小步跑上去。遇到很陡的斜坡时,可改用步行的方法或“Z”字形路线攀登。下坡跑时,上体应稍微向倾斜一些,并以全脚掌或脚跟着地。
让学生在马路上练习跑步,这也是越野跑。在马路上练跑步,首先要注意安全,最好选择车辆少而路面宽敞的地方。跑时要靠马路的右边,不要在交通要道和十字路口随意穿行,以免妨碍交通和发生危险。大雾的天气,视线不清,雨雪天道路泥泞且滑,在马路上练长跑容易发生危险。
四、经常改变练习方法
长跑时要经常转换练习方法。一种是快速放松跑,跑步时步伐要轻快,全身肌肉放松,双臂自然摆动,呼吸以不喘大气为宜。一种是采用走跑交替的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即走一段路再跑一段路;一种是改变速度跑,即慢跑与中速跑、快跑交替进行,对学生来说,开始时,中速跑或快跑的距离要短些,慢跑的距离要长些。另外,还可采用定时跑的方法(如12分钟跑法),在规定时间内看学生所跑距离。
五、改进技术
学生耐力跑成绩的提高不仅要求身体全面发展,而且要掌握先进合理的技术。掌握和改进技术是体育技术教学与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掌握先进合理的技术,才能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获得好的成绩。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田径运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要不断发展和提高先进的运动技术,只有通过系统训练才能获得并得到保持。
技术训练要贯穿在训练工作的始终。为了让学生掌握好中长跑技术,首先应进行专门辅助练习,如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踢跑等,逐渐使技术完善。为了掌握和提高完整的技术,还需要发展学生的专项速度力量。
六、课内外结合,增加练习量
中长跑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只靠几次课堂教学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应采用“多课次”的练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加大中长跑的教学内容比重。“多课次”的练习是指在其他内容的教学课上适当增加中长跑练习内容,如在课的准备部分、教材的选择上。这样可以使身体经常受到足够负荷强度的刺激,不断增加更大负荷强度的适应 能力。另外,利用课外锻炼和小型比赛的形式,开展长跑活动,提高学生参加长跑活动的积极性。
七、考核与平时考评相结合
考核作为一种检查评估手段,对学生起着强制作用。如果能与平时练习结合起来进行,就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把学生平时的几次练习成绩和考核成绩累计平均成总成绩,这样对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有着促进作用。实践证明,这种做法能使学生成绩普遍提高。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认识到通过锻炼耐力素质而得到的益处。
1.通过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2.通过掌握好学生练习中长跑的运动量,改变练习场地和练习方法,加强技术教学和训练,采用“多课次”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平时考评与课后考核相结合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中长跑课成绩,培养学生练习耐力素质的运动习惯。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南仲喜,李涛.跑步与健康[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英]A.W.S沃森.武维一译.身体素质与运动成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