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儿童英语学习的两点思考

2011-12-29 00:00:00杨恩华
考试周刊 2011年30期


  摘 要: 目前在我国,英语教育开展得越来越早。本文从英语教育开展的恰当时机,以及汉语环境下的英语早期教育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我国英语教育与学习从儿童阶段开展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儿童英语学习 关键期假设 兴趣及交流原则
  
  目前在我国,儿童的英语学习与教育是家长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有很多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快更早地掌握英语这种语言工具,甚至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对孩子进行英语学习的熏陶与教育,有的从日常的英语语言表达开始,有的则从字母ABC开始,英语学习的内容上不一而足。那么,对于儿童的英语教育与学习应该在什么时机展开才是最佳和最有效的呢?展开的方式和过程应该如何进行呢?
  一、儿童英语学习开展的恰当时机。
  随着英语学习在我国的普遍开展,以及家长们对孩子语言教育的重视,英语学习越来越早地进入到了我国儿童的学习任务之中,很多家长甚至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有意地对孩子进行英语的熏陶和教育。那么,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汉语的环境下,其学习真的是开展得越早越好吗?
  1959年,神经生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指出,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与大脑的发育有关,并提出:十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60年代,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1967)则进一步提出了“语言学习关键期”的概念(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认为在人类生命的早期,存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在这段时期内儿童最容易习得语言,过了这段时期,语言学习就会受到生理因素(大脑单侧化1ateralization)的一定限制,语言学习开展起来也就不那么容易了。随后,人们对野生和被隔离儿童的语言发展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这些极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被解救之后在语言学习上存在很大的障碍,尤其是那些被解救的时候已经过了青春期的孩子。
  这一假设提出来之后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及热烈的讨论。同时,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领域,研究者们也开始就关键期的存在与否,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及如何开展第二语言的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例如,Oyama(1976)曾调查了60名移民美国的意大利人,发现:“12岁之前到达美国的人讲起话来更像美国人的口音。到达时年龄最小的移民对口音的掌握同说母语的人是完全一样的。而在美国居住的时间长短对口音的影响并不大。此项研究证明到达美国时的年龄是影响口音地道性的一个明显的重要因素。”[4]Johnson和Newport(1989)则考察了本族语是韩语和汉语,在3—39岁之间移民美国的人的英语学习情况。结果是,在3—16岁之间到达美国的移民,越是到达得晚,其语法测验成绩越低,而在16—39岁之间到达的移民,在到达年龄和语法成绩之间不存在相关。[1]
  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设提出后受到了来很多研究者的热烈推崇,但也不乏质疑与反驳的理论。例如,卡罗尔在《语言心理学》一书中提到的Bialystock与Hakuta对“青春期之后第二语言习得的衰退是逐渐还是突然发生的”这一现象的研究。Bialystock与Hakuta认为其衰退是逐渐的,而不是像关键期假设认为的那样,而且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是多样的,也许是生理(大脑)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如第一语言的干扰,认知策略的不同,第二语言的输入量、练习量等的差异等造成了年幼儿童较年龄较大的学习者更容易习得第二语言。
  目前,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假设还没有受到研究者们一致的承认。但基本上国内外普遍承认的一点则是,在语言学习上,年幼儿童要比年长儿童以及成人有优势。正如卡罗尔所指出的:“最多我们可也说,年幼儿童学习L2一般比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好,至少是最后。”[1]
  二、汉语环境下的英语学习是否越早越好?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现在我们的英语教育开展得越来最早,甚至在孩子还没有掌握汉语的情况下,英语的语言输入与教育就开始进行了。那么,英语学习,是不是开展得越早越好?开展得过早会不会对母语的习得造成干扰?开展得越早英语学习的效果就越好么?
  整体而言,年幼儿童比年长儿童,尤其是成年人,在学习外语方面是有很大优势的。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上的优势
  首先是发音上的优势。婴幼儿从一出生就对人类的声音和表情很感兴趣。在成长过程中,婴幼儿不断地探索着各种发音。语言学家R.Jakobson曾经指出,婴幼儿在咿呀学语时期可以发出全世界语言的声音,而当他们开始说话的时候,他们的发音则局限在了十分有限的一部分。[2]在幼儿期,人类的发音器官非常有弹性,可塑性高;而过了青春期之后,发音器官则基本定型,在掌握外语的语音、语调上则要费力很多了,尤其是那些与母语的发音习惯有很大差异的外语;青春期以后的儿童,尤其成年人,要想学会地道的外语发音以及语调,不是不可能,但可以说是相当费力的。
  其次,幼儿时期大脑两半球的可塑性高。我们现在基本认为,人脑单侧化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像E.Lenneberg所指出的:“(人脑的)两半球差异在婴儿出生时并不存在,而是在整个童年期发展起来的,将近青春期时达到成人模式。”[1]孟昭兰(2005)也指出:“一定的证据提示了解剖上和功能上的言语两半球单侧化在婴儿出生或出生后不久既已存在。”[2]因此,虽然言语两半球单侧化现象在幼儿期就已经存在,但幼儿大脑的两半球可塑性高,对语言学习关键的生理环境。另外,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机构在1996年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幼儿在学习外语时,大脑将外语贮存在“布罗卡斯区”,即与母语相同的部位,而成人在学习外语时大脑已无法将外语贮存在该区,只能在大脑的另一部位重新建立记忆结构,新的记忆结构没有“布罗卡斯区”灵敏,在使用时还需要与“布罗卡斯区”建立联系。大脑中负责学习语言的部位“布罗卡斯区”在人的幼年时期非常发达灵敏,人们的母语即存贮在该区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该区域的灵敏性呈下降趋势。
  (二)心理方面的优势
  幼儿记忆力好、模仿能力强是众所周知的。很多的指称、表达习惯等他们接触一次就很可能记住并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
  另外,情感因素也是影响外语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成人由于焦虑、动机、移情、自信、抑制等情感因素的制约,抑制了外语的学习;而幼儿在学语言的过程中不像年长的幼儿以及成人那样考虑太多的情感因素,不会因为怕说错而好意思开口,大胆用学到的外语交流。加上他们良好的记忆力与模仿力,幼儿学习外语的这些优势是成人不能比拟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幼儿的外语学习并不是越早越好,要考虑幼儿的性格、对语言的接受能力等因素。尤其关键的是,幼儿时期的外语学习,要方法得当,否则得不偿失,对孩子造成外语学习上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使孩子从小就对语言学习很排斥和对立。
  因此,早期的英语教育,必须坚持兴趣及交流原则。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像幼儿掌握第一语言的过程一样,通过不断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交流,使幼儿不断地对更多、更复杂的语言形式感兴趣,逐渐地、生动地、动态地掌握一门语言。在汉语语言这个大的语言环境下,我们不期望幼儿能像学习母语那样有活生生的、随处可见的语言交流与互动环境,但我们应从幼儿掌握母语的这个过程得到启示,将引导幼儿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与互动这个原则贯穿则在儿童早期的英语教育中。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儿童早期教育,以及恰当利用幼儿的先天优势学好英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D.W.卡罗尔著.缪小春等译.语言心理学(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孟昭兰.婴儿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http://baike.baidu.com/view/642336.htm#sub642336.
  [4]能飞英语网(http://www.langfly.com)[详细地址]:http://www.langfly.com/a/20110221/220817.shtml.
  [5]姚小淑.从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探讨幼儿学英语.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6]邹琳.当前幼儿英语教育的思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2.
  [7]黄泽英.第二语言习得与儿童家庭早期英语教学初探.考试周刊,2008/17.
  [8]张海琰.对语言学习中关键期假说理论的评述与思考.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03.
  [9]徐可可.关于幼儿早期教育之心理学分析.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7.
  [10]吴振东.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本文章为春蕾计划《学龄前婴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BWZ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