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研究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2011-12-29 00:00:00王若水
考试周刊 2011年30期


  摘 要: “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中国英语”的研究对大学英语,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英语”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逐渐成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英语的全球化引发了它的本土化,“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中国英语”的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是其中的文化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国英语”研究的现状
  1980年,葛传椝在《漫谈由汉译英》一文中说道:“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在旧中国还是新中国,讲英语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科举”、“翰林院”、“五四运动”、“赛先生”、“白话文”、“八股文”等(imperial examination;Han linyuan/Imperial Academy;May Fourth Movement;Mr Science;Baihuawen;eight-legged essay)他认为这些译文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不是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而应该被称作“China English”。这个提法肯定了“中国英语”现象,指出了这些是正确的英文表达法。虽然葛老先生只是就我国翻译谈词汇顺便提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并未继续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迈开了我国对“中国英语”系统研究的第一步。1991年,汪榕培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1993年,李文中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英语’社会文化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2001年,杜瑞清、姜亚军撰文回顾了“中国英语”研究近20年的发展历程,对“中国英语”音位、词汇和语篇层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总的来说,现阶段的“中国英语”研究在音位、词汇层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句式和语篇层面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文化教学的单向化。
  一直以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英美文化的教学。现实是英语现已成为国际交流的工具,这种交流是多元化的,不是某两个特定国家的交流。交流是双向的,我们不仅要在交流中了解他国的风土民情,而且要使对方尊重我们的礼仪风俗。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英语为母语的主流国家的文化,而置中国文化于不顾。更有力的证据就是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反映英美文化的教材占主导地位。这样单一的文化教学只会使学生对自己的文明失去信心和认同,会使我们自己的文化受到歧视。
  2.对标准英语的认识存在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文化教学中,英美文化的学习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但教学者与学习者仍没有搞清“规范”与“标准”的区别,只是单纯地认为只要是英美的就是正确的,掺杂任何中国的内容都是错误的。所谓标准英语是按某一特定的国家的语言作为模范来学习,而规范英语则不需要严格具体的界限,因为规范是包括了作为有效交际工具能使别人理解的所有英语变体。语言是工具,我们要用别人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文化。
  3.对汉语思维模式的误解。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借助语言来实现。“中国英语”的语篇特色是由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决定的。但在我国的英语教学实践中,“中国英语”的语篇特色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人们对“汉语干扰”忌讳莫深,许多人把它同中国式英语等同起来,想方设法地加以排除。实际上,“汉语干扰”是“中国英语”的一部分。
  三、“中国英语”研究对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意义
  1.“中国英语”研究将改变我们对待文化和文化教学的态度。
  文化是特定人群生活方式的总和,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语言是不能脱离文化而孤立存在的,语言教学究其实质是文化教学。英语各种变体的形成和发展正好体现了语言和文化、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作为英语变体之一的“中国英语”本身就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之后形成的,它是中西文化接触、融合的产物。“中国英语”研究的着眼点是用英语来表达、反映和介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实。“中国英语”研究认为语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体。它主张用音译、译借和语义再生手法表达、反映中国特有的文化,主张文化平等,既尊重和教授英语文化,又尊重和教授汉语文化,还尊重和教授其他英语变体的文化。
  2.“中国英语”研究将使我们承认语言文化教学中汉语思维模式和汉文化的干扰。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借助语言来实现。“中国英语”的语篇特色是由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人的英语中汉文化思维模式依稀可见。因此,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承认“中国英语”语篇特色的客观存在,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对中华文化和汉语思维的干扰进行描述并总结其规律,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我们的语言文化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中国英语”研究将改变我们对待标准英语的态度,丰富和完善文化教学的内容。
  “中国英语”研究承认的是英语的多元标准,即各英语变体,如美国英语、英国英语、新加坡英语等都是规范的、彼此平等的,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在交际中实际使用的活生生的语言。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及方法
  1.文化教学内容。
  在文化教学上,我们应以本土文化为主。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材料。对中国的事情,学生们耳闻目睹,十分熟悉,用英语谈论中国的事物,可以增加教学的实用性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选择有中国背景的语言材料,既可从中国人写的英语文章中选,又可挑选英美人对中国人和事公正的评论文章。中国人用英语对外交流是全球性的,而不仅仅只是面对英美国家的,因此中国人的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背景也应该体现出多样性。在英语教学中除了有一定的英美文化外,对各大洲有代表次性的文化也应该有所涉及。
  2.文化教学的方法。
  第一,开展文化对比教学,深刻揭示目标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内涵特征,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敏感。有比较才会有鉴别。不知道中国人习惯于整体性的直观具象的思维特点,就不会比较出西方人长于分析的抽象思维的差异;不知道因受“谦受益,满招损”传统儒家道德的影响,中国人崇尚谦虚内敛,就不会比较出西方文化观念中强调个性发展、表现自我和独立行事的特点。我们应该对中华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认识其文化传统并且对其未来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兼容并蓄接受多种多样的文化。第二,在虚拟交际场景中,交流的对方应是多元文化的代表,而不只是英美国家的人。
  五、结语
  “中国英语”就是带有中国文化、语音、语调、语篇特色的英语。英语学习者和教授者应该认识到英语只是一座架起两国经济、文化等交流的桥梁,只有将中国的文化特色展现给其他国家,才能给人们留下别具一格的影响。中国的英语教学呼唤着中国文化的声音,这一理念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能力和“中国英语”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重新审视原有的语言及文化观念,尽快提高自身的汉语文化修养及英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2]葛传椝.漫谈由汉译英的问题[J].翻译通讯,1980(2).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4]李少华.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5]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6]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学院学报,19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