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后现代意识支起兴趣的风帆

2011-12-29 00:00:00赵旭冉
考试周刊 2011年30期


  摘 要: 后现代作为一种状态,已不是我们愿不愿意接受的问题,它已切实渗透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些理念和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对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解构基础上的兴趣建构要求:激发学生从个人经验出发,寻找学习语文的切入点;让课堂教学在“乱”中取胜;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学习心态。
  关键词: 语文学习 后现代主义 激发兴趣
  
  就语文教育现状而言,随着语文标准化考试的引进,人们对科学化的理解却越来越狭隘,片面强调语文的“伪工具性”,在高考指挥棒下,语文教学只能“戴着镣铐跳舞”。一些改革往往从一个死胡同走进另一个死胡同,例如话题作文的形式已经逐渐由多元开放性走进单一的模式化的轨道上来。语文课程的编制有了很大的飞跃,学生走出了“反封”的乏味的语言世界,仍缺了一个多样的文本理解空间,比如“朦胧诗”这种不定性的文本往往为划一为统一的“官方语言”。语文的教学过程缺失一种民间话语的多样性。
  在这一背景下,学生的兴趣只能维持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范围内。学生在教材刚刚发下来时,便先睹为快,而在学习过程中,对立意肢解性的分析使学生逐渐失去阅读欲望,功利性的训练换来的是学生对“伪工具”的淡漠,划一性的结论使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乏味。
  当前教育的困惑,在后现代的框架内往往能得到解读。后现代主义虽然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难以把握的动态概念,但内核是它所独有的特征,是一种理念和意识,这些理念和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对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解构基础上的兴趣建构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是解构(Yeaman)[1],解构是确定的二元对抗,如相互对立的好坏,解构主义是将传统意识中被贬的“坏”重新提出,引起重新的认识。解构是对二元的解构,是多元的重构;是对权威的解构,是对多种可能性的重构;是对绝对普遍性的解构,是对人的独特性的重构。
  1.承认多元解读,否定“完人”教育[2],激发学生从个人经验出发,寻找学习语文的切入点。马斯洛等人在一种“主流”文化的背景下,提出培养能“自我实现”的完人,试图建立一种标准化的“完人”,当前语文教学也是在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