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改中的探究性学习

2011-12-29 00:00:00储开勇
考试周刊 2011年30期


  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是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探索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获得概念与规律,又能掌握研究的方法,形成研究事物所必需的探究能力。与平常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方法的传授、情感的体验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问题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
  一、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重复、单调的学习刺激容易使大脑疲劳,难以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生动活泼、灵活变化的学习情境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新鲜感,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是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课堂上应精心设计疑问,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如:在讲鸦片战争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英国与中国相隔万里,为什么这时候会发生战争?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中英就不会发生战争吗?这样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讲秦始皇的时候,我用《寻秦记》导入新课,问学生:如果你从时间隧道回到公元前221年的秦朝,你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经历?学生们的兴趣陡然提高。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处于探究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智力和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只有亲自做了,亲身经历了,学生才能培养能力。历史教学强调从过程当中获取能力,以此来发展学生在面对社会现象时能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答案的能力。例如:英国的“圈地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中国的抗日战争,来探究恩格斯的著名论断:历史的进步无一不是以巨大的牺牲作为代价的。我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究,去发现规律性,归纳总结结论。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不断地探究知识奥秘,体会到了探究学习过程的艰辛,感受到了成就时的喜悦。这是素质教育灵魂之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指导了学法,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
  三、良好契机为抓手,诱导学生学会探究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历史探究的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如:在讲选修四第一单元第三课《祖国统一的捍卫者康熙皇帝》时,我请一个同学演唱《康熙王朝》主题歌《向天再借五百年》,把同学们一下子带进金戈铁马的战场。在这里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康熙真的能再活五百年,中国会是什么样子?那时的中国真的就很强大吗?让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探究。在讲中国戊戌变法的戊戌政变时,我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同学们深深沉静在维新志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高尚的爱国情感中。然后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时候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必然决定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他们只能借助一个无权的皇帝来进行维新变法,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四、利用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当代教学论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动机等)的影响紧密联系起来。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原动力。学生的认知活动离不开积极的非智力因素的激发、维持、强化和调控。在探究式教学中,通过探究前的“假设”“设计”创设探究情境,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分析、实验,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达到目的后,给予经常性的鼓励,可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使这种喜悦成为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靠多次地重复,而是靠兴趣、靠理解、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
  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论述,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如讲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工业革命的“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会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2010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5周年,我们再次感受法西斯的残暴和珍惜和平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人类的共同合作,才能应付各种挑战。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我们应感受党的伟大,缅怀伟大的革命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总之,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推动学生学习发内在动力,是新课程的必然要求。上面只是我的一些尝试,在新课程全面推行的今天,我们要做的事件还很多。“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