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大学考试中有很多学生作弊的行为,这些不协调的因素严重干扰了高校考试的公平性,大学生考试的诚信问题已经成为高校诚信教育的重点。很多原因导致了大学生考试中的诚信的缺失。本文对大学生诚信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大学考试诚信体系的构建途径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危机 大学考试诚信体系 构建途径
一、大学生出现诚信危机的原因
大学生成长的过程即是文化、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素质学习完善的过程。我国现在实行的高校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知识积累的技能,却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教育,而且现行的考试制度只注重分数,对学生其它方面才能的展现的机会不多,出现了以下问题:很多学生只关心考试成绩,把诚信思想素质丢到了一边,不仅在考试时弄虚作假,而且在求职过程的材料中虚构个人信息,利用假证、夸大个人简历等状况也普遍存在,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大学生长期拖欠国家的助学贷款,毕业很多年都找不到人。另外,社会上拜金主义的不良思想,就业压力的增大,不公平待遇等很多不道德的行为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使一些大学生为了提高考试分数不惜利用种种招数,把考试作弊当作平常事。高校内和社会上的多种因素累积在一起,干扰了大学生对诚信的认知程度,导致其对诚信思想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二、大学考试诚信体系的构建途径
要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展开和执行均离不开诚信。没有诚信,就无法实现民主法制;没有诚信,公平正义便失去了基础;没有诚信,就无所谓友爱;没有诚信,整个社会将不正当运转,缺乏活力;没有诚信,整个社会将杂乱无章,动荡无序;没有诚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也就成了空话。因此,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高校是培养和谐社会建设者的基地,加强诚信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义务。诚信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是全民族迫在眉睫的事业。诚信道德素质重在养成,重在把诚信的要求逐步转化为大学生的道德习惯。
(一)加大诚信教育,提高诚信意识。
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危机其实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高校应把握大学教育的有力优势,把诚信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融入到学生的思想里,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诚信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标志,诚信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学习、考试时以诚信为本,在生活中以诚待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同时教育工作者应做到言传身教,自尊自重,以诚待人,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中出现的非诚信问题,采用适当的方法教导学生端正思想,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二)利用舆论加大诚信宣传的力度。
在高校中应形成诚信为本的风尚,让非诚信的行为成为众矢之的,利用舆论加大诚信的宣传力、影响力,把诚信思想、诚信行为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利用演讲、比赛、签名等活动将考试中生活的非诚信行为作为反面教育展示出来,使诚信不仅在学生的眼里,而且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诚信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言行一致、诚信为本的思想道德意识。对于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不良的非诚信问题,结合实际状况,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对于学生的诚信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非诚信状况给予纠正,让学生以诚信为荣,自觉地抵制非诚信的思想行为。
(三)建立考试诚信评价体系。
培养大学生的诚信素质不仅需要加强诚信教育,而且应该建立考试诚信评价体系,利用道德评价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制定诚信评价体系的各项规章制度,从道德上和行动上约束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在学生的诚信档案中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状况、考试成绩,考场表现、费用的缴纳等各项情况作详实的记录,并与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就业等结合起来,采用监管机制对学生考试的成绩进行审评,将学生的诚信档案和考试成绩结合参评,约束学生的非诚信问题,培养学生自觉抵制非诚信行为的思想。
(四)加强考场制度,完善诚信的法律法规。
诚信不仅需要思想道德作为支点,而且需要有相应的诚信立法的法律法规来规避非诚信的不良行为。现代的通讯信息不断发展,新科技为大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新方法。面对这种状况应加大对考试考场制度的监管,采用科学的方法防范新科技的不良行为。建立完善的监考机制,加强考场制度,打击大学考试中的违规行为,对于考场内的非诚信行为给予严厉的制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完善相应的诚信的法律法规,发挥诚信法规的权威性,规避大学考试中的不良行为。
综上所述,面对大学考试中的作弊现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让学生从思想道德上了解诚信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扩大诚信为本的舆论导向,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完善诚信监管体系,从学生的考试生活等多方面进行监管引导,培养学生自觉地以诚信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建华.论高校诚信教育环境的建立[J].中国教育,2007.
[2]李春立.试谈大学诚信体系的构建[J].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3]王晓萍.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思考[M].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