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支柱 见死不救不应入罪

2011-12-29 00:00:00袁绮雯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37期


  如果非要定见死不救罪的话,就是在潜意识里把大多数人假定为罪犯
  
  10月13日,佛山女童王悦在广佛五金城相继遭两车碾压。监控视频显示,从王悦被撞倒到被拾荒阿姨救起的7分钟内,路过的18名行人过而不救。10月21日,王悦经抢救无效离世,事件引起社会激烈讨论。是否应该立法制裁见死不救?立法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是否可行?社会道德滑坡与强调经济建设、忽视道德是否有关?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副教授杨支柱。
  
  1
  社会舆论多将事件矛头指向见死不救的18位路人,也有人提到女童父母的监管责任和司机的肇事责任,你怎样看?
  杨支柱:作为父母,他们失去了孩子已经非常痛苦了,不宜对他们有过多的指责?其次这很大程度上是意外事故,但是这个意外也能反映一些问题:比如现在城市的交通安全问题。
  2
   多数人将见死不救归咎于担心南京“彭宇案”在自己身上重演,你如何评价?
  杨支柱:小悦悦这个事情与“彭宇案”不一样。“彭宇案”多少会有些负面作用。孩子是被汽车撞的,那么多行人都不是开车的,怎么可能赖到你身上?这18个人可能是有人没看清,有人习惯不愿意管闲事,当然也可能有人见死不救。
  3
   有学者评论此事认为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这种说法是否有些过激?
  杨支柱:这不是近来的问题,只是近来很多问题报道出来了而已,以前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拍照,很多问题没有暴露。
  4
   你认为应该将道德问题上升到法律责任,制定法律制裁见死不救吗?
  杨支柱:当然不能。从逻辑上讲,如果非要定见死不救罪的话,就是在潜意识里把大多数人假定为罪犯。凡是把大多数人假定为罪犯的法律都不会有好结果的。
  5
   立法制裁见死不救可以使社会的道德意识回升吗?
  杨支柱:不可能,人们会躲得更远,现在可能是有人看见了没救,以后人们都是绕道走,效果会更糟糕。道德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哪有强迫的?
  6
   有学者建议可以立法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你怎样看?
  杨支柱:见义勇为重在补偿,而不是要给多少奖金。人们做好事的时候根本是没有时间思考,不太可能有利益驱动,奖励是象征性的,更应该是为了社会风气。
  7
   北大副校长曾经向校友倡议,鼓励见义勇为。如果中间发生风险,北大提供法律支持和败诉赔偿。你如何评价?
  杨支柱:这种做法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作用是很坏的。一方面如果真的是诬陷的话,以后这种诬陷会更为肆无忌惮,这是鼓励讹诈行为。
  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一些本来没有做好事的人反过头来说自己做了好事,因为这样可以把自己的责任转嫁到见义勇为基金上去。这对双方来说都不是好事,只会是社会道德的进一步败坏。
  8
   舆论认为,学校和家庭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缺失,你怎样看?
  杨支柱:家长望子成龙,希望孩子上好大学,这给学校施加了不适当的压力,学校也存在恶性竞争,除学习别的都不管。
  9
   当今社会道德滑坡是否与过度追求社会经济发展、忽视道德建设有关?
  杨支柱:政府GDP和个人收入被当作人生的利益追求,这肯定是对道德不利的。我觉得政府这么做只会适得其反,政府本身是花钱的,人们选举成立政府并不是为了让政府挣钱。
  10
   你认为应该如何重塑社会道德风尚?
  杨支柱:养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在于政府调解矛盾,维护秩序和公正。政府的行为带有很大的强制性,人们自由选择的余地会越来越小,没有自由选择就没道德评价可言。政府不要搞什么道德建设,只要维护公正,社会道德风尚就会慢慢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