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自主性探析

2011-12-29 00:00:00曾艳清
考试周刊 2011年72期


  摘 要: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受网络教学环境的影响,学生学习自主性缺失的现象极为严重。为了打造高效课堂,如何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以自身教学体验为切入点,分析学生自主性不足的表现和原因,旨在寻找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措施,以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网络教学 学习自主性
  
  伴随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理念的出现与实践,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开放式的网络教学环境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抵制网络的诱惑,有目标地完成课堂活动任务,如何确保学生在探究性合作学习中提升信息素养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亟待解决。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最频繁的科目,因此被认为是与教育技术学结合最紧密最融洽的学科。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学颇受尴尬和遗憾,学生更多的是热衷于上网,并非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网络和课堂教学并未有效结合,而是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状况令人担忧。
  一、网络教学环境下学习自主性缺失的具体表现
  (一)学生关注点出现偏移。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部分是在计算机教室内进行,每位学生一台计算机,进行实践操作。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本身重视不足,他们最为关心的是自己使用的计算机能否上网,网络连接是否正常,举手报告给教师的信息大部分都是网络连接不通,无法打开网页之类的问题,很少有人会主动思考本节课将要学习什么内容,更没有主动预习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电子教室教师端屏幕监控的画面,经常可以观察到,学生端计算机桌面众多图标中,点击率最高的是IE浏览器,而其他的图标例如Quick Basic编程软件、动画制作和网页制作软件等之类的图标点击的次数非常少,即便进入也只是好奇,觉得不好玩,便会立即退出。
  (二)学习毫无针对性,漫无目的地上网。
  众多学生浏览网页的过程中,经常被网络中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所吸引,尤其是对一些视频广告、免费下载等之类的信息非常感兴趣。当教师询问他们,为什么要打开那些与学习无关的网页,到底要查找什么信息,很多学生回答“好玩”、“随便看看”、“好奇”等。计算机课堂中,网络不是学习的向导,基本变成了娱乐和释放压力的一种工具。在登录网站或者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学生毫无目标,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丧失自我,缺乏自主性,对网络信息缺乏主动筛选和甄别的能力,常常涉及与学习无关的内容,耗费了大量学习的时间,最后一无所获。
  (三)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被网络干扰,注意力不集中。
  众多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过程中,通常需要借助网络查阅资料,而许多同学带着任务上网查资料时,经常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倘若教师远离了视线,他们便按捺不住,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受网络的摆布和干扰较大,思想不够集中,最终导致未能较好地完成作业任务或者任务完成速度很慢。网络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学生的自制力,使得学生难以抗拒网络的诱惑,学习不专心,诸多任务活动必须在教师的不断巡回、指导和督促下才能顺利完成。
  (四)过分依赖网络,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不足。
  由于网络的方便和快捷,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是期望从网络中快速查找相关答案,不愿意预先进行独立的思考,遇见问题就打开网络搜索引擎,直接搜索结果。学生过度地依赖网络解决作业或问题,从而导致整个学习过程缺乏悬念,严重影响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方法也在不断退化,此现象不仅仅影响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思维定势,迁移到其他学科,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五)沉迷于虚拟世界,现实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欠缺。
  信息技术课更加强调小组合作,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经常性开展讨论和交流,谈学习的心得体会,需要围绕任务开展具体的分工与合作,从而锻炼学生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更加愿意借助虚拟的网络,喜欢特立独行,沉醉于虚拟世界,希望从网络世界中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而不太愿意接受现实的班集体成员的意见,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甚至抗拒心理,不愿意参与其中,导致孤僻、内向性格的形成,对将来适应社会将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二、增强学习自主性的方法与对策
  (一)加强观念引导,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知态度。
  学生对网络的偏向之所以胜过学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思想认知不足,出现了较大的误区,认为信息技术课是非高考科目,从心理上对它不够重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为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观念引导,从素质教育入手,和学生分析探讨在信息化时代信息能力、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等同于新时代的文盲,将来无法适应社会,难以立足,引导学生坚持全面发展,多学乐学,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要极力纠正认识偏差,告诫学生不能将信息素养与普通的上网等同起来,浩瀚的信息技术学科有待于我们不断深入学习,不断创新与发展。
  (二)强化课堂管理,教师要适时与学生沟通和互动。
  信息技术课更加强调课堂气氛的愉悦性,这对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如果在教学中对课堂的驾驭、控制能力不足,就很可能适得其反,使信息技术课课堂松散无组织,效率低下。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更加需要转变角色,少一些唠叨,多一些平等的沟通和互动,与学生适时地进行交流,在互动中树立威信,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带着崇拜的心情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三)精心设计学案,迎合青少年心理需求。
  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经常不专心,被网络所牵引,关键问题还在于课堂本身不够精彩,任务设计的趣味性不足,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将目标转移到其他地方。为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精心设计学案,学案的内容和形式要迎合青少年的心理需要,顺势而为,创设让他们喜欢、接受的教学情境。比如女同学可能对服装、装饰品、歌星等非常感兴趣,而男同学可能更喜欢体育、球类运动、体育新闻等信息。因此在设计图片教学的学案时,应该分性别、分主题地设计任务,让学生根据爱好进行选择,由此完成任务的动力才会更加充足,增强学习效果。
  (四)注重学生作品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成就感。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习的成就感匮乏,缺少激励元素,所以上课感觉没有后劲,可学也可不学,没有约束力量。教师对课堂任务的结果必须进行相关的评价与检测,同时引导学生就作品问题互相请教、互相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让学生发挥主人翁意识,从学习结果的评价和作品展示过程中收获快乐和成就感,让他们感觉课堂是有价值的,学习是有用的,从而进一步调动积极性。
  (五)开展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很多学生对网络充满神奇感和盲目的信任、崇拜,导致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无法与现实世界中的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喜欢宅居在室内,不喜欢户外活动,自闭心理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严重的心理沟通障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采用心理辅导与治疗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对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正确的疏导,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走出误区,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摆脱网络成瘾的泥淖,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利用网络发展、健全自我,在信息化时代,做心理健康、信息素养高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田澜,田惠,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现状调查[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3).
  [2]李剑.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J].信息教研周刊,2011,(2).
  [3]唐晓芸.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J].学周刊:C,2011,(1).
  [4]李东颜.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的调查与研究[J].考试与评价:英语中考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