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大学数学教学

2011-12-29 00:00:00王晓峰
考试周刊 2011年72期


  摘 要: 新课程已走进大学数学教学,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大学数学教学观,开展大学数学教学及评价已成为目前首先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新课程理念的冲突,要求教师建立起的新的教学理念,思考新课程理念下大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新课标 大学数学教学 教学策略
  
  为了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向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大学数学教育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认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领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主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要尽快转变角色,不能再做知识的权威或化身,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学会学习。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科学探究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中开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总结问题,最后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创设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在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定理讲述之前,或者在讲完例题、布置作业之后,构造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不平常的现象、奇异的事物、引起矛盾的说法、无法理解的事情等,并要求学生思考,让他们产生疑惑,发现规律,再进行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假设、讨论,更有利于他们在动态中形成知识。比如:讲函数概念时,由于学生很难理解课本的定义,因此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果采用探究的方法,效果可能会更好。先让学生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式表达: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在t小时内行过的路程是s千米。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下,总结出它们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唯一确定一个值。再抽象、概括出函数定义。这样表述,学生接受这个抽象的“函数”概念自然就水到渠成。
  3.适当建立数学模型,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背景材料,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步骤,理解应用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建造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体会数学建模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性,这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善于引发求知欲,激发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由“知识传授转向共同探索”。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切忌以死记硬背结论代替探索发现。多利用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探索。
  5.结语
  总之,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导,新课程倡导的一切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来实现,需要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进行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探索,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得发展、走向成功的舞台。
  
  参考文献:
  [1]蔡守龙.走向教育案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7).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傅前晓.数学教学新理念[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
  [4]黄汝湘.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过程[J].西江教育论丛,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