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和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2011-12-29 00:00:00任莎莎张顺友王朴
考试周刊 2011年55期


  摘 要: 作者通过归纳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在民办高校多年工作经历,分析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并针对民办高校学生本身具有的特点提出推进和加强民办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感恩教育 途径
  
  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后简称纲要),纲要中提到: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①从中我们能够看出我国对民办教育的重视逐年递增。纲要中还着重强调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家对民办教育的重视,以及社会和民众对高校的理性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智选择入学的高校,民办高校学生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关注与关心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与变化趋势,逐渐成为一些教育学家的研究重点。
  我国早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中开放的网络环境和活跃的市场经济让大学不再封闭,学生的头脑中时刻充斥着各类信息。由于大学生本身思维活跃,爱好广泛,容易接受新事物,因而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学生的道德观念也日趋淡薄,在民办高校中显得尤为突出:学生爱校意识淡薄,班级团队概念缺乏,集体荣誉感不强,对集体活动和公益性活动没有兴趣,在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中,往往出现偏重功利、偏重个人利益的短期行为。②
  民办高校学生层次比较多样。有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社会地位优越,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不仅享受到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有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父母无暇照顾孩子,他们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鲜有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于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一部分学生高考发挥失利,原有的自信心备受打击。失去了自信的学生对自己对学校对社会有种灰色情绪,有时会不自觉地扩大事物的灰暗面与敌对面,难以产生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现实的德育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为切入点,以爱、关心、尊重、理解、责任等为价值取向,以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形成为目标,培养感恩情感,发展个体的感恩行为能力,形成对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回报的亲和态度和人格特征的教育。③叶澜教授认为,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针对以上专家和学者提到的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我们提出以下推进和加强感恩教育的途径。
  一、培养感恩意识
  1.学校要营造和谐宽容的感恩环境。
  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需要学校各方面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学生处、马列教育研究室的工作和任务,更需要学校方方面面处室的协调配合。比如团委学生会可以适时举办各种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如邀请一些这方面的学者或者榜样式人物来学校进行主题讲座;开展感恩主题的征文或者演讲活动;每学年就感恩活动开展得好的党团支部或者院系甚至是作出突出贡献的学生进行表彰。从方方面面将感恩思想渗透到整个校园文化中,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对身边的人、对家庭、对学校和对社会的责任。
  2.充分利用班会让学生自我发掘。
  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虽然学校举办的活动参与热情度不高,但热衷于团体或者以班级为单位自行组织各种主题的活动。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多组织活动,在活动策划和主题的选定上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并帮助他们挖掘出其中的感恩元素。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又能唤起其储存于大脑的情绪记忆,调动丰富的感恩情感。如河北传媒学院2010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制作3班的学生在入学的上半学期自发举办的一系列感恩友情、亲情、爱情的主题班会。他们从自身出发,寻找身边的故事,以平常事作为切入点。这种感恩教育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心灵和情感,学生更容易接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他指出,隐形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都更有影响的课程。我们可以利用校园中宣传栏展示、宣传感恩教育活动组织得好的班级团支部等,让学生组织的这些感恩活动在展出中扩大影响,升华意义。
  二、改革与丰富感恩教育的方式
  1.充分发挥课堂效用。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德育教育,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能动性,改革传统的德育教育体系,增加感恩教育途径,强化感恩教育内容。
  在德育教师配备及教师自身素质方面,学校要有专门的德育教师,教师也要注重结合切身体会,向学生讲解感恩意识的重要性。同时以言行传教,用尊重学生、和蔼可亲、爱岗敬业的高尚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积极参加社会义务活动,在劳动中学会感恩,懂得感恩。
  课堂教育有利于感恩道德知识的传授,学生较易掌握内容,但感恩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我们要不断发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感恩思想,将对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成长历程进行思考。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自身专业,在影视作品赏析等课程中安排赏析具有感恩教育的影片,挖掘片中具有教育意义的情节,在分析影片拍摄技巧的基础上,编写剧本,将感恩教育真正融入专业。我院学生拍摄的短片“天堂午餐”在网络上走红后,部分老师即在课堂上安排学生们赏析该片,将片中父母对儿女的拳拳情谊展现出来,激起学生的亲情。
  2.改变感恩教育形式与方式,由传统的方法改为对话式交流。
  教育学家杜威认为,以强迫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育是把现成的道德习惯和道德准则“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和道德的洞穴中的一种方法”,由于训练内容或与儿童的经验无关,或为儿童的能力所不及,因此“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感恩教育要以情动情,重在感化。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只有十分注重情感的投入才能取得成效。教师在感恩教育过程中平等地看待学生、尊重和关心学生,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平等、关心他人这类道德价值观念的认同。教师和家长在感恩教育中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深怀感恩心、仁爱心、怜悯心、慈善心和宽容心,并以此影响、感化学生,这样才能使得感恩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3.循序渐进,感恩教育不能急于求成。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种,德育教育需要渗透进教育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要在学校教育中进行,而且需要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配合。德育与智育不同,其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甚至可能在某一段时间会倒退。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这一特殊的时期充斥着各种思想。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淡漠与西方多元文化传播的广泛性都影响着感恩教育的效果。因此,社会、学校、家庭乃至各方面应共同努力,在整个社会中营造一种和谐宽容的感恩环境,同时对大学贫困生进行全面的人文关怀,倡导一种知耻明辱、互相关爱的社会氛围,促使他们感恩意识的觉醒和社会责任感的回归。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2010-2020.
  ②张江南.新时期民办高校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与作用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3.
  ③马庆波.当代高校感恩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2010-2020.
  [2]张江南.新时期民办高校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与作用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3).
  [3]马庆波.当代高校感恩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郝大勇.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沈广元.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辩证思考和实践[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1):26-28.
  
  课题项目:河北传媒学院2010年校级课题,民办高校大学生感恩情况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