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作业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12-29 00:00:00冯小强
考试周刊 2011年55期


  新课程的改革中大家都比较关注课堂教学的改革。而对于“作业”这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所忽视。而有效、高质量的作业对于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巧能力、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像关注课堂教学一样,关注作业。
  一、作业的现状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对作业的处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作业内容一刀切。
  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布置所有的学生做一样的作业,但一样的作业对不同的学生造成的课业负担是不同的,容易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又“吃不了”的状况;一样的作业也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作业偏重基础知识,脱离生活实际。
  长期以来,我们的物理作业都偏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都是解题的高手,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却比较弱。
  (三)作业形式单一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物理作业基本上都是书面作业(笔头作业),大多是计算或列式解答。书上的题目做完了就再做练习册或补充习题册上的题目,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做物理作业就是解题,学生成了机械解题的“工具”。
  (四)作业布置随意、量多。
  大多数教师布置作业的时间都放在下课或下课前几分钟,可以说是为布置而布置。大多数集中每一课时的最后环节必有“布置作业”这一环节。有时还常常把课堂上来不及的练习作为作业布置了,随意性很强。还有的教师喜欢搞“题海术”,追求面面俱到,多多益善,认为都做过了,学生就都会了,多做也没坏处。但我们没去思考:随意、超量的作业,会不会给学生加重负担,增加疲劳度,会不会导致学生厌恶乃至放弃完成作业。
  (五)作业批改方式陈旧化。
  目前,学生的作业都习惯上由课代表收齐后交给老师,老师打上“√”或“×”,然后打上等级(A、B、C、D)发还给学生,有错的就订正,直至老师打上“√”为止,任务就算完成了。学生作业,教师批改,学生再订正,批改作业的过程只是一个机械的过程,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把这个过程当成一种“形式”,作业本上全打上“√”了,大家的任务就都完成了。这样的作业批改枯燥而乏味,缺乏人文的关怀。
  虽然大多数老师发现了这些问题,也明白这些弊端,但我们又都习惯于这些传统的作业内容和形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因此,教师应对作业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反思,变革传统的作业观念,摆正作业的位置,树立正确的现代作业观,明确作业与教学的关系。
  二、作业与物理的关系
  作业是载体,它为教学服务。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业在物理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前,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理解作用。
  在这里,理解就是消化。消化方能巩固,才能深化。原特级教师张子锷总结过六字学法,这就是“听懂、学会、练熟”。课上听懂,并非学会,课下休息、看书、思考、讨论,方可悟通,谓之学会。学会并非熟练,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练习,久练才熟,熟能生巧,从而达到熟练化,形成技能技巧,谓之练熟。六字学法的核心是通过作业达到理解。
  (二)调节作用。
  在学生心理发展的系列中,自我评价的能力是最为落后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评价往往是不准确的,必须借助于教师的帮助,才能提高准确度。经常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评价,教师才能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准确把握教学指向,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学生也才能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准确把握学习方向,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实际上,学生做作业速度的快慢、难易的感觉、对错的比例,都为学习评价提供了及时而准确的客观依据。所以,最佳教学与学习效果的取得是不能离开作业的调节作用的。
  (三)发展作用。
  这里所说的发展作用是指作业对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以及创造才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1.智力的发展。
  作业活动始终伴随着观察、思考、想象、记忆等智力活动。这种智力活动是以已有的智力水平为基础的,同时又在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中使智力得到锻炼并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作业活动循环往复,学生智力水平不断提高。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是各科作业的共同宗旨之一。所以,作业具有促进智力发展的作用。
  2.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都是非智力因素。作业对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兴趣、意志、习惯、品德等几个方面。
  忽视作业中的品德因素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宏观教育的培养目标看,这是不容许的;从微观教育的各种教学者,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各学科作业中的品德教育,反过来就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
  3.创造才能的发展。学生的作业大多是独立完成的。大脑对已知信息重新编排,形成新的信息,表现为作业成果。对于同一个题,不同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其中,自然包含着各自不同的独创因素。
  上面所述作业的作用,主要从学生方面来考察。实际上,从教师方面来考察,作业工作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其一,从作业中反映出来的学生情况,如知识理解、技能技巧的掌握、创造才能的发展,以及品德形成,等等情况,就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
  其二,学生作业的及时评价,也为教师调整教学计划提供了客观依据。
  其三,作业为教师完成教学大纲有关“发展”的任务,提供了一块经常性的阵地。
  作业工作确实对教师的整个教学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优秀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在作业工作中大做文章,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独创性,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体系,并都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
  应该指出,在教学理论中忽视作业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作业的作用,这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作业的探索与对策
  我在教学中,关注课堂,同时也关注作业,改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努力使自己的教学与新课改同步,使作业设计与评价达到最优化,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作业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
  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作业设计形式的多样性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各种能力,我遵循自主性、扩展性、开放性的原则,作为课后即时性作业的补充,设置了长期性作业。这种作业不要求当天完成,可以让他们周末和家长一起完成,也可以给他们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学期的时间去完成。多样性作业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观察查阅题。
  如学完《杠杆》后,我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里哪些物品利用了杠杆原理。学生很快找出筷子、扫帚、抽水马桶、水龙头、垃圾桶、剪刀、指甲刀、开瓶器等很多物品。又如学完《光现象》后,我布置了“寻找有趣的光现象”的作业,学生一口气从网上找到了“单面反光镜”、“天空的颜色”、“绿色的太阳”、“红色的月亮”、“海市蜃楼的成因”等资料。此外,学生在学习其他章节时,还收集到助听器的有关资料、汽车中的光学知识、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等等。新课程将学生的学习向生活、社会等广阔时空进行开放,使学生作业的天地更为广阔。
  2.动手实践型。
  现在不少学生动手能力很差,一些简单的常用工具不会使用,要弄断一根铁丝,不会用钳子,拧紧一个螺丝,不知道向哪个方向拧,甚至闹出连接导线塑料皮没剥就连在一起的笑话。现代人要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要增强生存能力,必须学会动脑动手。新课程每一章都有大量的动手实验和动手探究的素材,这些内容不可能都放到课堂上完成,于是就成了长期性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学完一部分内容,就布置一些相关内容的小实验和小制作给学生去实践,同时也鼓励他们自己根据的兴趣做别的小实验和小制作。例如:小孔成像、切不断的光线、神奇储钱罐、蒸汽风车、走马灯,等等。动手实践题还包括办物理小报、物理小实验、自己制作电器使用常识手册、自己制作物理应用知识的幻灯片或网页、举办物理知识(如“安全用电”)图片展,等等。这些别开生面作业激发着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每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一个生长点和履历。使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成长。
  
  3.研究性学习型。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在学完新课后,我都让学生自主选择“最愿意探究的问题”,小组合作,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带着介绍信到环保局、社区、街道等地方访问、调查、拍照,带着问题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写出调查报告。结果,光污染调查组的同学弄懂了人工白昼、彩光对人产生污染的原理;家庭污染调查组的同学写出了《家庭现代科技产品的潜在污染调查》;水污染调查组的同学写出了《从洗车中思考节水》的调查报告;交通情况调查组的同学写出了《深圳市中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情况调查》;纸张调查组的同学写出了《草稿纸的浪费现象与思考》和《旧课本回收利用的可行性探讨》,这些作业在参加区、市、省青少年创新活动中都获得了奖项。还有很多学生写出了不少奇思妙想和创新设计方案。这些作业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立足于“生活处处皆学问”的大课堂观念,具有鲜明的价值追求和理想愿望,这种作业成为了学生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这种作业记载着同学们开展探究活动、体验幸福和快乐的足迹,是新课程下的物理特色作业。
  4.超前预习型。
  传统的作业只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复习、巩固和提高。其实,通过留预习作业的形式,也可以培养学生以教材为主要资料,以生活中的物品、参考书和网络为辅助资料,利用身边的器具和实验器材,通过观察、实验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电功率前,让学生先把家里电器上的铭牌作为作业抄下来,有些内容他们不是很懂,上课时会非常专心听讲,还会提出疑问。又如讲温度计、保险丝、开关、电能表等知识时,我先让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查找有关图片、资料,并复印或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这样不仅激发了查找资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更多的学生知道了课本以外的更多功能的温度计、保险丝、开关、电能表等,从而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同时为学生上课时举例提供了良好素材。
  (二)作业完成的有效性
  老师布置完作业,学生便按照老师的要求全体去完成,这种方法当然无可厚非,但我认为这种方法有几个不足之处:首先,全体去做某些习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涉及的题目范围较广,有些习题没做,不能正确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剩下的题目通常作为家庭作业,其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时间、地点、氛围都会影响家庭作业的质量,从而达不到习题的有效利用。其次,所有同学做的习题一样,也会产成极少部分(或少部)学生抄袭的现象,使他们不肯动脑筋,不会就看看自己左右的同学,一抄便可,以致上课不专心、思想开小差,心想反正做作业不会就抄别人的。长期下去,学习品质越来越坏,成绩也越来越差。
  对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这样的方法:1.每一张座位中坐在左边的同学都称为A组,每一张座位坐在右边的同学都称为B组,那么全班整体就分成两大组:A组和B组,从而没有任何同组的同学靠在一起坐。2.认真分析书上的习题,将相同水平的练习题分为两类,这样把每一节课该完成的习题科学的合理地分成了两大类。当然,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认真分析教材,分析习题,科学的划分,不能随意地分割为两部分。3.布置作业时,将两类题目用图示板书:规定A组同学做哪些题,B组同学做哪些题。接着学生开始做作业。
  我认为这种作业形式,简单地说有这样几个优点:首先,题目的涉及面广,利用率高,能较好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端正某些学生的学习品质及习惯,周围的同学与自己做的作业不一样,就迫使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一切靠自己。否则作业就不会做,这样下去,他的学习成绩就会慢慢上升(当然教师同时要做好补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