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在教学中重视朗读方法指导,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读说结合,创新评价,享受朗读的快乐,加强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以读为本,可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 精讲多练 方法多样 读说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打个比方,“朗读教学”与“语文素养的培养”有时就如“桥与门”的关系,桥是通往门的途径与手段,许多人停留在桥上看风景,而忽略了继续通往门,忘了叩门,那么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将会黯然失色。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读说结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创新评价,享受朗读的快乐”的尝试,旨在加强语文实践,以读为本,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精讲多练,朗读流利
低年级课文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通过自己的口,运用准确的语音、停顿和语调,把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换成现实的有声语言,从而完成书面符号的“言语化”,这是生理、心理共同参与生成语言的过程。如果学生真能读得正确、流利,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这可不是简单的过程。于是,我把一节课的大量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能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工夫。如在首次读课文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读。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宽松、愉悦、无压力,读得不流畅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检查朗读时鼓励学生抢着读,让学生感到竞争的愉悦。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有没有读错,有没有读破句子,给机会让你来读,让学生在认识他人不足的基础上更好地投入到读书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培养朗读能力。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响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方法多样,让读入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
1.范读。范,即榜样。范读,就是教师为学生朗读做示范,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最直接的导读方式。范读,其功能有三点:一是引领着学生去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即要通过重音、语速的变化等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是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2.领读。领读就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恰当地引导,以启发学生读出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情或意。朗读中,学生领会了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并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义,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3.画读。画读就是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笔画出来,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形象、鲜明起来。这样,通过对视觉感官的刺激,生发对课文的感悟。
如《爬天都峰》一课有这样的描写:“……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要求:边读边想象,用最简单的线条画出来。画图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刻领悟课文主旨的过程。
4.伴读。伴读即在朗读中伴以音乐,使学生沉浸于音乐所营造氛围之中,将读书所感所悟在朗读中充分地表达出来。但需注意的是:首先,所选取的乐曲要得体,与朗读内容所抒之情、所表之意相吻合;其次,音乐的声音要调控合适,切不可喧宾夺主,只闻音乐响,不闻读书声。
三、读说结合,促进思维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教学中把读与说结合,共同训练。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我在教《蚂蚁和蝈蝈》时,先向学生提出:蚂蚁和蝈蝈谁做得对?为什么到了冬天,蚂蚁可以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呢?让学生先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围绕两个具体的问题再思考:(1)夏天时,蚂蚁在干什么?(2)夏天时,蝈蝈在干什么?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仔细体会。学生很快找到了蚂蚁和蝈蝈的不同表现,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蚂蚁在夏天的付出到冬天有了很好的回报;而蝈蝈的懒惰决定了它们在寒冷的冬天只好又冷又饿,直至死去。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当然,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这样既能提高说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晓解“读”的要义,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成了现代阅读教学亟待探究的焦点。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教师的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教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架起一道绚烂的彩虹。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