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从冲突和对合两方面分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涉及的出世和入世的古典哲学主题。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 古典哲学主题 出世 入世
翻开中学语文初高中教材,一些经典篇目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数十次教材改革的浪潮映入眼帘,如《醉翁亭记》、《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并序》、《赤壁赋》、《兰亭集序》等。一方面它们作为中华文学精髓被选入语文课本可谓字字珠玑,其生命能量渗入基础教育田地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其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令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大为头疼的是如何诠释这些经典篇目的主题思想。现行通用的教材和教参一般是将“积极”的思想提炼出来,比如胸怀抱负、爱民如子、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而将“消极”思想一笔带过,成为“盲点”,比如“流露了一些避世的情绪”,“作者思想中的封建糟粕是我们需要抛弃的”。如此这般,易造成学生对中国古典哲学流派纷争的误解和理解的断层。中华民族是一个早熟的民族,其早期哲学的思想光辉举世闻名、璀璨夺目,成为西方很多殿堂级学府热衷研究的对象,本国国民身在其中却一知半解或完全规避不解,是中学语文教育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李白辞官去都而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被贬黄州而作《赤壁赋》,可以发现很多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录的作者都有相似的境遇。人生之初莫不是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出发的,中途遇挫才徜徉于山水之间,思考人生和生死的问题。他们的人生观在彼时彼刻是矛盾的,正是由于这种诘问,才有了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这不是一个巧合,这恰恰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两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生命中不断博弈的过程,即孔孟和老庄在心灵中的选择和对话。
儒家思想志在树立一个理性化的封建社会,将政治和伦理合一,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社会修明的途径。他所推崇的人格,好学深思,泰然从容,谨言慎行。这些标准贯穿于中国古代文人生命历程的始终,也以各种外在形式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比如初中语文课本收录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君子对于追求和外在物质辩证关系的认识跃然纸上,只要志同道合之人能坐在一起调素琴、阅金经,陋室之陋何陋之有呢?这和《论语》瑞安贫乐道的思想不谋而合:“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收录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里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在这房屋不能蔽体的情况下,诗人仍然是十分宏大的心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应和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目标。这样的主题在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篇目中俯拾皆是,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阐述了一个古典文人可能会遭遇的、两种人生境况: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但无论如何不能摒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之责。再如欧阳修《醉翁亭记》所描述的“与民同乐”,可谓是对于士的阶层,即那个社会的知识阶层所拥有的比较理想的人生境界的描述了。
如上思想,通常称之为“入世”的思想,对学生是容易解释的,因为它一直流传在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今天不似古代进行系统的典籍教育,耳濡目染,也略知一二,因为这几乎是一种类似精神基因的遗传,在孔子去世后数百年间政治混乱思想分歧的时期,战胜了道家、墨家、法家、自然派思想和其他林林总总的学派,一直处于颠扑不破的地位。但与之相伴的,如何向学生解释很多古代作者在行文中间突然不再脚踏实地而趋于空灵的哲学之思,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因为这涉及“出世”的思想,这就是老庄的哲学,在儒家盛行的两千多年来一直晦暗又繁荣地存在着的另一条主线。
《赤壁赋》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苏轼没有逃脱多舛的命运,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被小人诬陷,住在破庙,以前日日唱和的朋友杳无音信,人生困顿不言而喻,于是才有了著名的“主客问答”。主客都是苏轼内心的观照:“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人生如梦的悲哀。《兰亭集序》则反之,王羲之生在玄学盛行的魏晋时期,却对“一死生,齐彭殇”的生命观提出了指斥。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能回避的,长存于历代作者心中的另一种思想。儒家的人文主义不能抹杀人类本能的对宇宙生命这些不流于世俗的问题的探索,生活于礼教之下而无对生命哲学的思想云游,将是莫大的痛苦。
这两种思想看起来是十分对立的,其实互相各有融合。初中语文课本曾收录了《论语》的“侍坐”篇,这是语录体著作《论语》中比较罕见的段落较长的篇目,大意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谈理想。孔子不赞赏冉有、公西华的理想,却赞成曾点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似乎不同于从前我们对于入世思想立志的判读。只有几个朋友,在春天的时候穿着新衣服去沂水边洗洗澡,唱着歌回家了,这对家国济世能有什么益处呢?其实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人的内心。立志治理一个国家,立志做一个祭祀的官员,这些理想都必须建立在内心的精神状态上,也就是一种自然的从容。这和道家出世思想推崇自然关注内心是有相似之处的。
中学语文课本收录不少的田园风的文学作品,明显地充满了出世哲学的情调。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种向往自然的情绪,差不多流露在中国所有时代的诗歌中,却也是儒家学说的一部分。儒家学说是典型的家国结构。家是国的雏形,在家中长幼有序,在朝堂中君君臣臣,而家的理想环境,却常常是简单的田园环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掘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中国人心目中之幸福,为享乐此简朴田野的生活而能和谐地与世无怵。
高中语文教材选录了《庄子·养生主》中的名篇《庖丁解牛》。庖丁解牛的要义在于“以无厚入有间”,庄子想传达的是避让的哲学,就是说解牛如果能避开那些牛骨牛筋,人如果能避开那些阻碍和麻烦,就能在养生的道路上畅通无阻,甚至不会伤害到手上的工具:“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如果用入世和出世思想对合的角度来解读这篇小寓言,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庖丁,而大千世界就是那头牛。心中有见地,那么生命就自然会衍生出这样一把锐利的好刀,充分认识了自己和牛的本质,就能以出世的境界解开入世的谜团,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蒙.庄子的快活.中华书局,2010年8月北京第1版.
[2]刁生虎.庄子文学新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李大圣.百年反思——语文育人功能检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