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语谚语是英美等国人民的口头创作。它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凝集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经验。在英语谚语汉译过程中,切忌望文生义,要注意其口语化、民族性和原有的语言艺术性,灵活地运用直译、意译、直译兼意译及套用汉语谚语等多种方法,以求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保持原文的民族特色和修辞效果,做到语言通顺流畅,具有谚语的味道。
关键词: 英语谚语 翻译 直译 意译
英语谚语是英美等国人民的口头创作,凝集着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经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谚语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韵味隽永,有的还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要把这些特色都翻译出来,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要求译者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还要保持原文的形象比喻、修辞效果及民族特色;不仅要求译文的语言通顺流畅,而且要求译文语言有谚语味道。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一、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切忌望文生义
一般来讲谚语应简明易懂,这使得我们在翻译谚语时,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实际上,谚语的内容丰富,构成复杂,含义深刻,常需仔细推敲。例如:Give a dog bad name and hang him. 这条谚语被译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表面看来,这么译似乎并无不妥。其实不然,它的实际含义是:“Give a person a bad reputation, slander him, and the bad reputation will remain.”即“一旦给人加上个坏名声,他就永远难洗清”的意思。其语义重点落在被诬陷者上,使人有口难辩。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语义重点却在诬陷者无中生有,捏造罪名是他的惯用伎俩。可见两者大相径庭,不能相提并论。
(二)要注意口语化
谚语是一种口头创作,口语化是谚语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在谚语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谚语的这一个特点,译文要符合谚语的语言风貌,宜通俗易懂。下面这些谚语的汉译就犯了没有口语化的毛病:
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
欲善其终,必先善其始。(试比较:有了好的开始,才能有好的结果。)
A little is better than none.
聊胜于无。(试比较:有一点总比没有强。)
(三)要注意民族性
任何民族的谚语都具有该民族的特色。当读一个民族的谚语时,常使人联想起该民族的一些特定的历史、经济、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情况。目前有些英语谚语的翻译往往给英语谚语添入一些汉族的民族特色,如下面这些谚语的翻译:
It is easy to be wise after event.
事后诸葛亮容易做。(试比较:事后聪明并不难。)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班门弄斧。(试比较:不要教鱼儿游水。)
以上各例中的“诸葛亮”、“鲁班”都是中国历史上和传说中的人物,这些词语的汉文化色彩过浓,放入英语谚语似有不伦不lRP2jKAVuNjEmEeZ/Xz+JRMNv3nnk7sEx/E7zXQJY24=类之感,使人觉得不妥。因此,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切忌把不同民族的民族特色混在一起。
(四)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不但凝集着人民大众的思想智慧,而且显示出人民大众的艺术才华。在谚语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忠实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还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以及其他的一些修辞效果,即要注意保持谚语的艺术性。这里只着重论述谚语的语言艺术特色。中外谚语的语言一般都凝练、结构紧凑均匀、韵律优美和谐。因此在翻译时应充分体现谚语语言的这些特色。例如:
Old friends and old wine are best.陈酒味醇,老友情深。
We never know the worth of water till the well is dry.井干方知水可贵。
二、翻译方法
上面所谈的是英语谚语翻译时应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下面来探讨有关英语谚语汉译时的几种主要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及民族色彩的翻译方法。很多英语谚语,不但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表达手法十分新颖。要想把这些新颖独特的表达方法更好地传达给读者,直译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像下面这些直译过来的英语谚语,就能起到丰富汉语语言的作用。
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
为了进一步阐明英语谚语的汉译应以直译为主,我们再来对下面这些英语谚语汉译做一下比较:
An unfortunate man would be drowned in a teacup.
倒霉的人经不起风浪。(人一倒霉,一杯茶也能淹死。)
Draw not your bow till your arrow is fixed.
三思而后行。(箭没搭好,先别拉弓。)
以上每句谚语都提供了两种译法,一是意译,一是直译。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直译基本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原文独特的表达手法,给人以新颖、别致的感觉;而意译的译文或缺少生动形象,或缺少原文的“丰姿”。即使借用汉语习语已有的形象,也缺少新鲜感,因而也不可能达到通过翻译来丰富译文语言的目的。
(二)意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所用的比喻或表达方式如果直译成汉语后,难以让中文读者理解、接受,或因谚语涉及别的某些典故暂时还不为中文读者所熟悉,直译过来后还得加注脚或说明才清楚。像这样的情况一般不宜直译,而要采取意译的方法。意译法的优点是简洁明了、便于行文,可以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隔靴搔痒、甚至造成误解等弊端。例如:
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
如果直译成“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很难让人理解。
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其争必烈。
如果直译成“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对不太熟悉有关希腊传说的读者来说,就不太明白其中的含义。
(三)套用同义汉语谚语
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谚语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一定相似性,即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结果,以及具体的表达方式,常有不谋而合的情况。两者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涵义,而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和比喻或相同的说理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英语谚语的汉译就不妨套用同义的汉语谚语。例如: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Bitter pills may have wholesome effects.良药苦口利于病。
以上这些同义谚语的套用也可以说是属于直译的范畴,因为译文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形象、比喻,或说理方式。还有另一种同义谚语的套用,是属于意译的范畴,双方所使用的形象比喻或修辞色彩等很不相同,但所表达的意义完全一样。例如:
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家丑不可外扬。
You cannot touch pitch without being defiled.近墨者黑。
但这种意译式的同义谚语的套用不可用得太多。如果原谚语能直译过来而又不会引起错误的联想,也不显得拖泥带水的话,还是以直译为佳。
(四)直译兼意译
有时为了更确切、更有效地表达原意,弥补在某些情况下直译之后含义还不太明显的缺点,可采用直译兼意译的方法来翻译英语谚语。直译后再意译,将内在的含义译出,可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
Every bird likes its own nest.鸟爱自己的巢,人爱自己的家。
Riches have wing.金钱有翅,财富易失。
A little pot is soon hot.壶小易热,量小易怒。
英语谚语是英、美等国人民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品,而翻译却是一种再创作。要求将英语谚语这一语言精品翻译成汉语,并使之成为汉语的精品乃至于为众人传颂,这绝非轻而易举的事,需要译者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本着一丝不苟的态度,结合多方因素的考虑,灵活运用直译、意译、直译兼意译等方法,才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编.汉英词典[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邓益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丁关中.英语谚语大词典[M].北京: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
[4]蒋坚松,黄振定.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陆谷孙.英汉大辞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6]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