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友》 比相亲节目更单纯

2011-12-29 00:00:00图宾根木匠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30期


  “炮友”,指纯粹保持性关系的男女朋友——频繁的一夜情,只谈性,不谈爱,风靡大洋两岸,在影视作品中并不鲜见。好莱坞自然不会放过如此有戏的“时尚”题材,今年相继推出《爱情无线牵》、《炮友》等片。相较而言,《炮友》一片在名字上直来直去,堪称是对当下这一社会现象的直观反映。
  今年暑期档推出的《炮友》(Friends with Benefits)中,男女主演贾斯汀和库妮丝分别扮演高级猎头和时尚编辑。两人刚刚各自结束一段伤感的恋情,在纽约一相会,便干柴烈火一拍即合。无疑,这样的人物和环境设置很符合一夜情的时尚特色,两人一开始只是把对方看成健康、卫生的性欲排解对象而已。当然,随着时间流转,两人日久生情,便开始了性与爱的纠葛。
  其实,自从人类建立起对偶制的婚姻制度后,婚姻与性爱之间的无穷纠结就开始了;随着对偶制发展为当代社会普遍的一夫一妻个体婚制,这种纠结无疑变本加厉。按照莫里斯在“裸猿三部曲”中的论述,人类,尤其是男人(雄猿),在性行为的生理基础上并非是专一的,而人一旦成为人,便受到心理、文化等多层面的因素牵扯(“爱”就是这样出现的),性与爱的关系开始变得异常诡谲,文艺作品拿这个说事,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萨德侯爵在法国大革命时就开始写有关SM的作品了,身处眼下这样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红男绿女们不再推崇激进的性行为(当然并非完全不存在)。而且,由于福利制度的高企,发达国家的居民们已经不需要急吼吼地建立家庭来作为个人的生存保障,于是,性与爱的分离便成为一件可能的事情。
  影片中,库妮丝扮演的女主角就是试图将性、爱彻底分离的典范,在和贾斯汀保持性关系的同时,还与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大学生来了场一夜情,并有进一步发展的意愿,只不过流水无意,情缘未展便被匆匆扯断。
  贾斯汀带着库妮丝回老家成为整个故事的转折点。在其乐融融的家庭背景中,两人情愫暗生,不过贾斯汀尚不敢真诚面对库妮丝,这导致了库妮丝之后的负气出走。但是,当老父用亲身经历告诫贾斯汀后,这位帅小伙还是大胆追求库妮丝并最终抱得美人归。
  爱情童话都是这样的,俩人相爱就算完了,再继续下去,故事就会索然无味。《炮友》无疑还是在宣扬“有爱才性”的常规理念——作为一部爆米花商业片,当然得这么干。影片还是把一夫一妻的当代家庭作为了理想的人生模板,贾斯汀回老家的那段戏其实就意味着向传统家庭的回归。在影像表达上,纽约被塑造成一个光怪陆离的名利场,而小贾的海滨老家(正是好莱坞所在地)则是一个温馨的避风港。两相对照,影片的创作主旨已经昭然若揭。
  婚姻制度和婚恋性爱观都是与特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在目前的生产发展阶段,看来人类还是无法摆脱一夫一妻制为主的家庭结构。尽管恩格斯在评价资本主义的一夫一妻制时加上了“以卖淫和通奸为补充”的定语,但在好莱坞的电影里,一夜情终归是hold不住的,主角们回归到性、爱合一的理想状态,才是吸引观众眼球的不二法则。不过,随着新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人类的婚姻制度和婚恋观或许还会经历颠覆性的改变,但未来会怎样,谁知道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炮友》这样的一夜情电影中,潇洒的性行为主动发起者往往都是女性。主人公们虽然纠结在性与爱的矛盾中,但超脱经济利益的内心意愿才是他们惟一需要考量的东西,与动辄拿房子、车子、票子说事的相亲节目比起来,《炮友》里的“炮友”们其实单纯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