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号的《外交政策》杂志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了题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的长文,全面阐述美国的亚太政策。批评者认为,这是美国霸权的体现,目的是遏制中国在这个地区的快速崛起;也有人认为,希拉里论及中国的部分,还算实事求是,可以接受。其实,与其指责或者褒扬希拉里的文章,不如对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现实做出冷静的观察,才能解读美国亚太政策的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说,希拉里的文章是为自己任期内的亚太政策做出结论性的论述,让其成为外交政治遗产,并对未来美国的亚太政策发挥影响力。
希拉里认为,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的新中心,美国的战略重心也必须东移,美国不但会继续留在亚洲,也要领导亚太地区的发展,因为这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将美国定位成太平洋国家,是奥巴马上台后的既定政策,也是希拉里执掌国务院之后的外交政策中心。
在老布什时代,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已经露出端倪。最大的原因当然是苏联解体,以及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在克林顿时代,美国的经济战略重心东移。但是,因为科索沃战争等危机,美国政治和军事东移的步伐迟缓;小布什甫一执政,就提出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并把中国视为最主要的对手。不久,“9•11”恐怖攻击发生,美国发动反恐战争,美中关系进入新的高峰。奥巴马掌权后,因为明确提出要结束伊拉克战争,因此加快了战略重心东移的过程。而希拉里也多次宣布“美国回来了”的信息,奥巴马因为出生在夏威夷,又在印尼读过书,更自称是“太平洋总统”。如果没有金融风暴,以及美国经济复苏放缓,美国在亚太的动作会更大。因此,希拉里把亚太地区视为美国战略的中心,是近20年来美国的基本国策,并非是美国“霸权主义”的新策略。
中国作为最为重要的后起强国,势必也要在亚太地区增加其影响力。而中美两国恰恰在发展模式和意识形态诸方面有所不同,甚至有相当大的冲突。这就让舆论都从两元对立、彼消此长的角度,来把握中美关系,把他们比喻为“瑜亮情意结”,而这恰恰是有盲点的。
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策略,其实不单单是权宜之计,他前瞻性地看到,在中国崛起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留在亚太地区是个有利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亚太国家关系势必经历大的重组,而美国的存在能起到稳定阀的作用。
此外,这个区域存在诸多的不稳定因素(比如南北韩争端,都可能把中国拖入战争),而美国的存在使各方都能克制。美国在亚太地区充当警察,虽然令人不太愉快,但总比没有警察而产生混乱要强很多。
希拉里在文章中就指出,美国政坛有人呼吁,减少美国在外部地区(包括亚太地区)的参与,而专注于国内事务。事实上,美国从来就有孤立主义的传统,希拉里要说服这些人,留在亚洲才是美国的根本利益。而作为全球化运动的受益者,同时也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国,其实最不愿意看到美国走回孤立主义的老路。
在定位美中关系的问题上,希拉里认为,发展繁荣的中美两国对彼此都有利,双方必须以合作代替对抗,双边关系“利益攸关,不容失败”。
这就超越了美苏在冷战时期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模式,而是认可“大国共存”模式。这个立场正是中国认可美国在亚洲存在的重要前提。在中美双边贸易等细节问题上说一些重话,或者是竞选的语言,并不重要。
我们要看清中美两国的亚洲战略底线,找到维护两国核心利益的公约数,充分利用美国在亚洲存在的“积极作用”,把中国自己的事情搞好,而并非纠缠在到底要“反美”还是“媚美”的两极困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