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提琴是一种高雅的弦乐器,最早出现在欧洲,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小提琴优雅的音色和精致的制作工艺技术,似乎很难和中国农民联系在一起。然而有朋友告诉我,北京平谷县有一个制作小提琴的东高村镇,那里有许多农民在自家的小院里,手工生产小提琴。全镇每年生产20万把小提琴,占全世界生产量的1/3。于是,我约了几位朋友去实地看看,想拍摄做琴的农民和他们制作的琴。
在朋友的带领下,我去了镇里的南垫头村一家制作提琴的农户。男主人叫耿国生,制作提琴已有18年了。老耿给自己的小院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耿国生提琴工作室。小院屋外堆放着做琴的木料,屋内按照生产流程,分隔成三个房间,模具间、油漆间和调音间。在老耿小院做琴的工人都是村里的乡邻,订单多的时候,有30来个人,少的时候,就夫妇两人和儿子上阵。一年下来,要生产2000多把小提琴,大部分销往韩国、瑞士、美国等地,产值约上百万元。老耿早几年就在平谷县城买了房子,购了小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老耿年轻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喜欢上了小提琴。刚开始,买了一把小提琴,自己琢磨构造,依样画葫芦。做了一把琴,给专家一看,结果还行。就这样开始了做琴之路。后来,在一个来这里买琴的美国乐手的帮助下,他得到了全套的小提琴生产图纸,做琴的数量和质量又上了一个台阶。现在老耿不仅生产几百元的普及琴,还能生产上万元的专业琴,在做琴的圈子里有了一点小名气。中央电视台还给他做了一期专题节目。
老耿做琴大致分为四个步骤,备材、成型、油漆和调音。做琴的木材是从国外进口的
上百年的鱼鳞云杉和枫木,在做琴之前,要在小院的屋外自然风干3年以上。成型的工艺非常复杂,有上百道工序,70多个零部件,老耿的做琴工艺是手工加机械化,很多模具是自己发明的。他自己琢磨出来的面板和琴马的加工模具,让专家都称赞不已。老耿的油漆工艺是自己的独家秘方,上漆也是一个技术活儿,最多的部件要漆40遍。调音是老耿的儿子来做的,用电子调音仪来调试琴的音准还是比较方便的。为了做琴,老耿还让儿子专门到专业的小提琴老师处学习了4年的小提琴演奏。
西方的高雅乐器为土生土长的北京农民带来了富裕的生活。看着老耿一家人忙碌的背影,我忽然想到: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了,改革开放30余年了,我国的农村、农业、农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老耿一家不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普通中国农民融入世界,奔向小康的一个缩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