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在世人的心中它犹如中国的使者,几乎成了中国友好的代名词。所有到四川旅游的人,除了对美丽的高原山川、恬静秀美的成都平原神往外,很多人也都会抽时间去看看雅安碧峰峡基地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因为2008年地震,卧龙基地损毁严重,现已不对外开放。中心人工饲养的164只大熊猫现在大部分移居雅安。)更大的愿望是拍到可爱的熊猫或与熊猫合影留念。如何拍好熊猫一直是摄影人关注的话题。为此,我们特邀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宣传部长衡毅撰写这篇文章,学美术出身的衡毅先生在中心工作了十年之久,他积累的拍摄经验应该可以为读者释疑解惑。
大熊猫是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中国的国宝,因其黑白分明的色彩、憨态可掬的长相、与世无争的生活习性和稀有性,历来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笔者多年从事大熊猫公众教育与文化推广工作,有比常人更多的接近这个物种的机会,并且喜欢用镜头去探索这个物种的神秘世界,在拍摄大熊猫上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和体会。
目前野生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交界的区域,以四川最多,由于大熊猫生活在茂密的竹林下,嗅觉灵敏,你还没有接近它,它就远远地躲开了,因此很难拍到大熊猫在野外的踪迹。拍摄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相对容易得多,目前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最主要的有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陕西秦岭大熊猫繁育基地、北京动物园四家单位。其中以卧龙最大,但由于遭受“5·12”地震破坏,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大部分大熊猫,在震后已经转移到了雅安碧峰峡熊猫基地安置。
拍摄动物跟拍摄静物或人物不同,基本上不能摆拍,特别是大熊猫属于保护动物,拍摄时要尽量减少对它们的影响。你必须要熟悉大熊猫的日常生活习性,一台具有连拍功能的相机和摄影师的预判能力是很重要的。
介于普通人跟熊猫之间的距离较远以及拍摄环境的光线,最好能准备一只200〜400毫米的长焦大光圈镜头。要拍摄好动物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守候,这是许多动物摄影师共同的经验。先要仔细观察拍摄对象的习性与行为习惯,找到合适的拍摄点,大脑里面先完成构图,然后就是耐心的等待,一旦那个决定性瞬间出现时,毫不犹豫地按下快门吧。当你回家后从一堆连贯动作的片子中选出最经典的那一张,这一刻,寂寞、蚊虫叮咬和按快门次数……统统都成了“浮云”。
《三叶草里的童年》展示了一只熊猫幼仔在草地里玩耍的一个瞬间。我站在一个在长着非常茂盛的三叶草草地旁的斜坡上等候,有两只熊猫幼仔玩得非常兴奋,满场追逐,其中一只朝着镜头跑了过来,然后直接从斜坡上滑了下去,掉到厚厚的三叶草丛里,摔了个四仰八叉,绿油油的画面非常清新,熊猫的姿态充满童趣。
拍摄大熊猫的时间一般最好选在早晨或下午,这个时间段色温较低,也是熊猫们最活跃的时候,运气好时往往能够捕捉到一些精彩的动态瞬间。不要被熊猫臃肿的体态所迷惑,其实它们动作非常敏捷,熊猫半岁左右就能熟练地掌握爬树技能了,上树的时候肥大的屁股一扭一扭的,有时候还会在细细的树枝上玩出一些惊险动作,一旦这种机会出现就千万不要错过了。从年龄来看,幼年和亚成体大熊猫比成年的大熊猫更活泼,拍摄这个年龄段的熊猫往往更容易遇到精彩的场面。
拍摄处于动态的熊猫快门速度最好保持在250/秒以上,这样能清晰地定格每一个有趣的姿态。有条件的情况下拍摄地点最好选择自然一些的环境,比如树上、林间、流水边、竹林下等,这些地方符合大熊猫的日常生活习性,在这些环境里拍出来的熊猫显得自然、有生气,相反如果在那些城市动物园里,在全是钢筋混凝土等人造痕迹的环境背景里拍出来的熊猫往往呆板、缺乏味道。那些有半野放场而且本身就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饲养机构是最好的选择,比如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山林的呼唤》里面一只大熊猫爬到木架顶端正在向远处眺望的,这只人工繁殖的大熊猫似乎已经感受到了山林对它的召唤,那里才是它未来的家。
由于大熊猫标志性的黑白体毛颜色反差较大,在拍摄中往往会给曝光带来难度,一不小心就容易出现死黑或死白,丢失画面细节,因此在设置曝光参数的时候一定要多试几次,做到万无一失。并且要寻找合适的光线,建议不要在中午阳光直射下拍摄,最好选择早晚或多云的天气,环境中的漫反射光线可以让画面显得柔和、安静。雨后的空气中杂质很少,通透性很高,拍出来的片子非常清晰。雪天也是拍摄熊猫的好时机。大熊猫厚厚的皮毛使它们养成了喜冷怕热的习性,天气热的时候一般都喜欢找个阴凉地方躲着睡觉,而天气越冷它们越兴奋,厚厚的雪地不仅能给熊猫们提供嬉戏的场所,而且还能帮助画面减去很多杂乱的东西,使画面干净、主题突出。如果将熊猫身体的白毛设定为中灰,雪地也能保留很多细节。在逆光或侧逆光下,熊猫轮廓清晰,体毛根根立显,雪地反射的光线刚好能够给熊猫脸部和眼睛补光,降低明暗反差度。
要想拍到一张生动、传神的熊猫片子,对眼睛的抓取非常重要,眼睛能够让读者走进熊猫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它们的情绪。拍摄时最好让镜头和熊猫的眼睛平行甚至更低,有利于表现熊猫的眼神和表情变化,这样的片子显得更有亲和力。而且低位拍摄能够减少居高临下给熊猫造成的紧张感,使熊猫表情、姿态更自然。我拍过一只三个月左右大的正在学习走路的熊猫,当时它大概练习得有点累了,正靠在木头的栏杆上休息,窗外的阳光透过栏杆照在它的脸上,那一瞬间幼仔露出了羞涩的表情,似乎急切地希望能够拥抱眼前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非常可爱。
每只熊猫都有各不相同的脾气性格,有的喜欢爬树、有的性格孤僻、有的喜欢打闹也有的人来疯,只要认真观察,它们每一个动作都能反映出不一样的习性。有时候,它们的一个简单动作就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戏剧化效果。成年之前的大熊猫们多数是群居生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许多动作也充满情趣。熊猫们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熊猫幼儿园的运动场被一道竹子做的围墙分成了两边,有一次饲养员将门扣死了,有几只熊猫就总想翻到另一边去,靠单打独斗的话围墙太高根本过不去,它们最后找到了可行的办法,两只熊猫采用叠罗汉的方式,一只站到另一只的背上,顺利地爬上了围墙,然后从围墙上拉开另一面的门扣把门打开,最后成功实现了集体“越狱”。跟踪拍摄熊猫玩耍的情景,往往容易得到生动而有趣味的画面。《悄悄话》拍摄了一只熊猫正趴在另一只熊猫的耳边,仿佛在说着悄悄话,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有些场景是普通人无法接触到的,比如大熊猫配种和产仔。在大熊猫生产的季节,由于工作需要,笔者常常要去拍摄熊猫幼仔出生的过程,但要确保让怀孕的大熊猫不会感到紧张,进入产房前要更换工作服、消除身体异味,拍摄时要保持安静并尽量减少走动。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幼仔出生的瞬间一定要记得按下快门,不能因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而激动得分心了。幼仔出生后如果在地板上时间太久,就会因为体温下降而死亡,必须要迅速地将幼仔放在母亲的怀里保持体温。有经验的熊猫妈妈叼仔的动作非常娴熟、力量拿捏准确,而且会很警惕地关注着四周有没有危险,爱子之情尽显无遗。
初生的熊猫幼仔浑身呈肉红色,体重大多在100多克,像个小老鼠,非常脆弱,往往会被妈妈抱在怀里,捂得严严实实,不太容易拍到。如果是双胞胎熊猫幼仔,其中一个就会被送到育幼室进行人工辅助育幼,在这里能够拍到幼仔的生长发育过程,特别是皮肤逐渐变成标志性黑白色的过程,非常奇妙。刚出生的幼仔眼睛是紧闭着的,在光线弱的室内可以用闪光灯补光,当幼仔长到40天左右的时候,眼睛就开始一点点地睁开了,这个时期眼睛对光线非常敏感,为了保护小仔就不能使用闪光灯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里面拍摄了一只刚刚出生的熊猫幼仔在育幼箱里,初生的幼仔一般每天除了喝奶、排便就是躲在被窝下睡觉,拍摄时这个幼仔刚好从毯子下面探出头来伸了个懒腰,似乎迫不及待想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于是就有了这个难得一见的瞬间。
有时候拍一拍工作人员与熊猫互动的一些场景也不错,无数人正在为保护这个物种而做出各种努力,这种场景能让人感受到力量、充满温馨,展现出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目前有许多大熊猫都是通过人工育幼的方式存活下来的。例如在人工育幼室,工作人员会帮助幼仔喂食、排便、称重、按摩以及测量体尺,这些都是很有趣的工作。而这些地方的窗户一般都是向公众开放的,拍摄的季节一般在七月初至来年的一二月份。
大熊猫和其他动物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其独特之处,要拍摄一张满意的片子关键还是在于拍摄者的观察、认识和思考。总之,只要你能够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进去,通过镜头去观察大熊猫的世界,融入它们的生活,去体会它们的喜怒哀乐,无论水平高低与设备的好坏,你就能够从中感受到大熊猫带给你的种种快乐。
有句笑话说大熊猫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拍一张彩色的照片。今天摄影技术的发展和器材的普及,拍摄一张清晰漂亮的大熊猫照片还是很容易办到的,但除了把大熊猫拍得漂亮以外,还应该努力培养保护的意识。作为珍稀濒危物种的大熊猫,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观赏价值与社会效应,它们穿越了800万年的漫漫历史长河,顽强地生存到了今天,作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一份子,与人类为邻为伴。作为一个摄影人或爱好者,我们应充分运用影像的力量,加入保护的行列,除了在拍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大熊猫的干扰,还要通过影像传递一份责任和希望,号召更多的人一起来帮助它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下去,让大熊猫的明天充满无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