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成都的摄影人

2011-12-29 00:00:00马丁王玉姗
摄影世界 2011年7期


  采访王瑞林安排在一个下午,地点就选在他家中。从19层向外望去,天空是灰蒙蒙的,远近的景物显得多少有些模糊,这是十分典型的成都天气。联想到王瑞林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所拍摄的成都城市风光照片,笔者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成都是一座经常被赞美的城市。然而在摄影人眼里,尤其是在搞建筑摄影的人看来,成都是个噩梦:稀缺的阳光是“蜀犬吠日”的最好诠释,终日灰蒙蒙的天空让摄影师们难以获得理想的光线,更不用提什么通透的视觉感受了。拍摄建筑需要耐心地等待最完美的光线。在成都,这样的等待是对耐心最大的挑战。然而成都被赞美往往是因为她的旧:古旧而细腻的气氛、老式的慢悠悠的生活节奏、大街小巷里流传甚久的市井故事、不经意间在拐角出现的老房子,这些都是摄影人所喜爱的题材——成都让摄影人又爱又恨。
  在成都生活了近四十年,拍成都建筑22年,王瑞林的照片里更多的是一座快速新陈代谢的成都,一座细腻而脱离古旧味道的成都。他的成都很现代,但没有那种钢筋水泥的冰冷味道——沐浴在朝霞中环绕在高楼里默默醒来的廊桥、夕阳中发黄的民居、安静的茶馆与远处闪光的高楼、安详在夜色里的万家灯火与湍湍流过的河流。这样的成都很温柔,这样的温柔又被他记录和解读。他的照片总是很耐看:经典的构图,养眼的色彩,丰富的细节与层次,大胆的角度与创意使得他的照片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1989年6月的《成都宣传》的封面照片是一个笑的很开心的小姑娘,那是他的女儿,这是王瑞林第一次拍摄封面照。后来,他拍摄的成都火车站新楼、岷山饭店等建筑的照片陆续被发表在这本杂志上。算一算时间的话,他搞建筑摄影比搞专业的体育摄影还要早上几个月。从排球教练岗位到体委宣教处,再到成都晚报,王瑞林开始频繁地出差,在外的见闻总会让他把各个城市与成都做比较。尤其是从上海这样的地方回成都的时候,他会感觉到强烈的反差。成都这座城市太缺少现代的感觉了。从做运动员开始,他就生活在这座城市,他爱这里,所以他要记录这里成长的点点滴滴。带着这样的想法,王瑞林挤出了更多的业余时间来拍摄成都建筑。成都出太阳的时候,家人和同事们往往很难找到他,因为这个时候,他必定在某座高楼的天台上,观察着光线的变化,捕捉最满意的画面。
  成都的第一座立交桥——府青路立交桥刚刚完工的时候,王瑞林兴冲冲地跑去拍照。为了找到合适的角度,他在桥周围转了很久。位置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天气,那个时候王瑞林拍的建筑照片都是黑白的,拍黑白照片对光线的要求非常的高,否则照片的层次感就会不理想。于是,天气稍微好一点的时候,他就会立刻赶到立交桥那里去,回来之后如果照片不理想,他还会接着去,前前后后跑了十几次,终于拍到了满意的照片。
  拍摄建筑不仅需要等待光线,还需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如果说拍摄府青路立交桥的过程是在考验人的耐心的话,那么拍摄成都市体育中心的过程就是在考验人的体力了。1991年底,成都市的新体育中心建成了。成体中心的造型在当时看来是非常的现代化的,要想反映它的全貌,最好从高点进行拍摄。当时附近最高的建筑是刚刚主体完工的成都市政府大楼,取了介绍信之后,王瑞林出发了。这座大楼有20多层高,内部还没有安装照明,建筑废料也没有来得及清理,楼道里一片漆黑。为了拍到满意的照片,他一咬牙,摸着黑就爬上去了。然而结果有些让人无奈:这个位置不合适。换成别人,费了这么大的劲到这里了,也许就在这里拍了,但这样做不是王瑞林的风格,地方不好,必须换。几经周折,他又找到了成都市的物资大厦,并最终在那里完成了对成都体育中心的拍摄。
  王瑞林关注着这座城市的变化,用影像记录这些变化,他在守望着这座城市:成都现在的变化这么大,应该拍一些新照片做新旧对比。抱着这种想法,他开始寻找当年那些老照片的拍摄地点,从相同的角度拍摄照片。成都的变化在这样的对比中一目了然,凝固的影像仿佛有了生命,默默地讲述着一段段的变迁,这就是历史!
  守望是一个听起来很美的词,其中的艰辛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会知晓。守望需要坚持,这种坚持既包括了在每一个好天气出发去拍摄,也包括了在每一次拍摄中等待着最完美的一刻。2005年8月的一天,成都出现了难得的好天气,王瑞林背着器材爬到成都温哥华广场(这座建筑是当时成都西区最高的楼)的天台上,想从这个角度拍一些照片。他从下午两点开始拍摄,到晚上九点多的时候,守电梯的工人上来了,给他买了一瓶水,说:“干你们这行也真不容易。”为了拍摄多重曝光的照片,王瑞林会经常在楼顶从下午守到晚上。“天太难等了”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动力。
  2006年,王瑞林购买了一台仙娜的4×5画幅技术相机。不久之后,他又购买了一台617宽幅相机。有了这两样宝贝,王瑞林很满足。“我在单位上有很多的相机很多的镜头可以用,但是这些器材对于拍摄建筑都不够完美,”“我买大画幅和宽幅是为了圆自己的一个梦。你看《骆驼祥子》里面的祥子是个拉车的,和他相好的虎妞是车行老板的女儿,按说这样祥子并不怎么需要奋斗了,可祥子还是说:我就是想拉上自己的车!”
  王瑞林说大画幅相机给了他更多的自信,也给了他无形的底气,毕竟对于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度的他来说,器材的水平也应该达到相当的高度。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需要“平心静气”:寻找合适的拍摄地点,等待恰当的天气,仔细的测光,慢慢的对焦,移轴,偏摆,插入底片,按动快门,等待快门落下的那一声脆响,这样的过程是一种享受。带着这样享受摄影的心情,拍摄自己所热爱的城市,如此得来的照片怎么会不打动人呢?
  这台大画幅相机不仅让王瑞林在摄影上寄托有了归宿,更是送给了他一份让旁人羡慕不已的惊喜。提到成都,大家会很快想到唐朝诗人杜甫和杜甫草堂,杜甫在成都生活了近4年,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