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偷书学艺的摄影人

2011-12-29 00:00:00万红强
摄影世界 2011年6期


  本期摄影人爱读书栏目,给读者介绍二位知名的摄影师——四川的陈锦和深圳的余海波。
  
  陈锦先生我至今未曾谋面,只知道是位勤于写作、扎根民间百姓生活的纪实摄影师。认真读了他的新书《茶铺》,他集天下各色人等的生活触觉,努力用影像去提升天府之国安逸日子的体验,我觉得这样的摄影人实在不多。文如其人是一种境界,图如斯人则是一种意境。从这个角度上讲,我对他充满了敬意,因为他的画册可以雅俗共赏,让市井文化传承下去,如果每个摄影人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摄影事业还怕走不进世界,还怕没有瞬间的力量推动时代进步吗?
  余海波先生我认识有些年头,当年在深圳偶遇,看了他拍了多年的《夜的呼吸》系列,颇为好奇,回来即编发了一组图片及专访《夜的魅力》,没曾想这竟是海波兄积淀多年,重新发力的开端。第二年他获得了第4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艺术类二等奖,连续两届获得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艺术类金奖。如果你要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深圳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你要了解中国人三十年来生活的变迁,余海波的照片也是无法忽略的。海波的摄影不是有心无心的街头纪实,他的作品有庞大的体系坐标,可以引领你搜寻曾经岁月痕迹的关联,让你回到记忆的时空隧道。
  
  看陈锦的作品,总觉得他的文字很恬静,照片很纯净,除了他关注的事物,世界没太多的变化。这种静静的力量,来自文化摄影人陈锦安贫乐道的心态。
  出身于文化世家的陈锦,有过一番特殊的读书经历,谢谢他勇于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陈锦从小在出版社院子里长大,父亲就是从事出版的,可以说是在书堆里成长的,小时候学习文化的氛围非常好。但在文革年代,所有地方都一样,对文化人打击厉害,“封、资、修”的书籍一律封存。陈锦记得,初中时找到了《三国演义》偷着看,父母非常紧张,不仅批评了他,还把书没收了。
  在那个文化禁锢的风雨年代,陈锦和小伙伴们对知识渴求强烈。他们省下本不多的零花钱, 在街头的小人书铺看一分钱一本的小人书,从中了解有限的故事和文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总觉得小人书不过瘾,大家都瞄准了出版社大院的资料馆,这个资料馆是四川的版本库,很多民国时出的书样本都有。
  在求知和好奇的驱动下,陈锦和小伙伴们胆子大,经常是选择月黑风高夜,进去把书偷出来看。当时至少得三人合作, 有望风的,有进去找的,有接应的。每次就偷几本看,看完再去偷。记得当年偷出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的全套小人书,主要是看情节,接受点历史文化知识。后来大家觉得太没劲,就开始偷字书,主要是文学和绘画艺术的书籍。比如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有四大本,当时读不懂,但那种大师刻画宏大的时代气势和主人公的精神,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一直到他去边疆插队,才由他弟弟继承了他们的“事业”。那时,长辈也知道孩子们的行径,甚至有几次发现过他们的行动,但都默许他们偷书学习。
  也正是从书中汲取了充分的滋养,培育了陈锦的广阔心怀。初中毕业,按政策他是可以直接升学的,但他觉得学校没什么可学的,执意要去农村插队,到外面去经历风雨和锻炼。至今他仍感谢父母的宽容,他们的理智和开明,让不知生活艰辛和苦难的陈锦在云南兵团农场待了近8年。陈锦回忆说,每次回家过年,最高兴的事是走的时候,可以带走弟弟偷来的没看过的“新书”。在荒蛮的农场边地,在那清苦的漫漫长夜,陪伴自己度过就是那些给予无数人生活激情的艺术大师;在那凄苦贫寒的日子,他从书中不仅获取了生活的助力,精神上也非常富足,支撑他昂扬向上追求生活的高点。由于爱学习,陈锦有机会调到农场的学校当老师,这样学习环境更好了,老师们在一起也有学习的氛围。
  1978年陈锦考上了云南大学中文系。选择主攻汉语言文学专业,和他以前读法国、俄罗斯、中国的古典文学多有关系,那时自己的志向就是想当个作家或评论家。他说,77和78级的大学生很多都是久经磨砺的读书人,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以致在入学前两年,他一直感觉在云里雾里,常常不敢相信自己身处校园,可以自由开心地读书。在大学,陈锦每天早上吃完饭就到教室,要一直到熄灯时才会回宿舍。那时没人觉得辛苦,就想抓紧每一秒时间,学好自己的专业,努力去回报社会的厚爱。
  在大学里除了正常的课程,老师还想法给他们请来了外面的音乐和绘画老师,给大家补充知识,完善了大家的知识结构。他记得讲美术课时,外面站满了外系的同学,全程鸦雀无声,安静陶醉地欣赏大师的作品。他非常感谢中文系老师的开放心胸,让他们接受了多元化的艺术启迪,也使陈锦在走上摄影之路后,充分领略了读书学习各种知识后的“共生”效应。
  大二时,陈锦有机会自己拍照片,也看到了冲洗照片的神奇过程。他自己很喜欢,平时也借系里的相机出去拍照。后来看到去昆明巡展的“四月影会”的展览,明白了影像艺术也可以呈现思想和情感,也有自身的表达形式。暑假时,云南大学中文系和省社科院联合组织到各地搜集民间艺术,要求拍摄当地风土人情的画面,陈锦争取到了干拍摄的活。一个月的时间,他随老师走了滇南的许多地方,拍摄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原生态素材,最后自己冲洗放大编成了两本图册。至今,陈锦没有留下一张当年的照片,但这对他成为纪实摄影师是很重要的铺垫。
  陈锦叙述了他买相机的传奇故事。为了摄影,陈锦决定自己买台相机创作,但苦于钱不够。他就向担任班长的同学借,因为只有他平时花销少,有点积蓄。结果这位同学非常反对他“不务正业”,坚决不借。陈锦就想了个主意,找班上女同学借钱,并保证第二天还钱。凑足了130元钱,陈锦跑到街上店里买了台天津产的东方135相机,接下来就是和不借钱的男同学摊牌,告诉他自己不能失信,没办法的情况下,同学只好给他钱去先还了女同学。毕业前夕,陈锦把相机拿到寄卖行,由于平时保护好,再加上缺货,他用了两年的相机竟卖了110元,陈锦又凑了20元,终于在毕业前还了债。
  已爱上了摄影的陈锦,毕业论文执意要写摄影,没有指导老师,他最后找到懂摄影的古典文学老师指导,多番争取系里才同意。他的毕业论文是《试论新闻摄影的美学特性》,这不仅是云南大学中文系历史上的第一个写新闻摄影的,还因为当时新闻摄影理论刚起步,他的论文竟入选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一届理论年会论文集,并被邀请参与年会的讨论。之后,陈锦非常关注新闻摄影的理论研讨,第二年也有论文入选文集。
  毕业后,陈锦经过多方努力,最后继承父辈的旗帜,也从事出版事业。工作之余,他长年坚持拍摄纪实作品,修炼自己的文学创作,现在他已是四川省摄影协会副主席,他的纪实摄影和文学著作已被社会广泛认可,迄今已独立完成六部摄影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