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价签戏法”大揭秘

2011-12-29 00:00:00艾津
食品与健康 2011年4期


  最近,某大型超市的“价签戏法”欺骗消费者事件引起百姓的广泛关注,以前靠诚信、价格、声誉取胜的某大型超市,在一件又一件的猫腻事件中逐渐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在谴责商家良心的同时,还希望广大消费者能擦亮自己的双眼,同笔者一起“见招拆招”,剥掉“价签戏法”的层层伪装,在购物中提防超市精心设计的种种猫腻。
  ★戏法一:虚报原价假促销
  人们往往会更钟情于高性价比的商品,而商家正是利用了消费者这一心理,故意虚构原价,给人以折扣力度很大的错觉。比如一件商品本身的价格是100元,打折之后是50元,相当于5折,可是商家故意打出原价200元的幌子,这样就可以以惊爆价2.5折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眼球。经营者以根本不曾有过的价格作为原价,打着促销让利的幌子欺骗消费者,而实际上消费者买到的商品促销价与平时销售价格差不多,甚至更高。
  ★戏法二:价签误导加诱惑
  超市里充斥着黄底红字的大型广告牌,市场最低价、超低价、惊爆价、最后一波等比比皆是,这些都是极其富有诱导性的文字,容易误导消费者。世界著名食品企业纳贝斯克食品有限公司多年的促销经验认为,折扣标志可增加销量23%。可是一个现实中很常见的例子就能拆穿超市的谎言,根据某消费者投诉,某超市用大字体标出现价为39元,价签最下角却用小字体显示原价同样为39元,降价原因还表明是让利,如果不仔细观察价签还很难发现,这分明就是一种消费上的“循循善诱”。
  ★戏法三:标价很低结算高
  很多消费者都表示遭遇过此类情况,就是看到货架上或促销海报上的价格低廉,但是到银台结算会扫出另一个较高的价格。遇到这类事件,大部分人没有注意其中的价格差异,有些注意到了的人也会以认倒霉的心态一笑而过,极少数人会找到商家理论,商家则会搬出该商品在不久前做了促销活动,活动结束后没能及时更换货架上的标价等理由。如果是偶然地弄错价格,为什么每次的错误价格都是让消费者吃亏呢?消委会人士表示,近日已经陆续发现有些超市利用消费者对计算机收费系统的盲目信任而多收钱款。实质上,这就是商家用低价招揽顾客,再以高价售出以谋取利润的惯用伎俩。
  ★戏法四:标签混乱障眼法
  标签的其他内容与实际不符,比如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质地、计价单位等与实际不符,以混乱的标签欺骗消费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超市购物看到一件心仪的商品,附近类似商品很多,而左找右找都找不到其对应的价签是哪一个,到最后结账也不知道其真正价格是多少,也就只能商家扫出的价格是多少就付多少。
  ★戏法五:定价到“分”藏玄机
  超市中不少商品的标价还在“分”位上。这是商家玩的数字游戏,定价到分是营销策略,例如,2.00元和1.99元两种价格,就能造成两块和一块多的感觉,让人感觉后者似乎便宜不少。其实,大多数超市在收银时,这些“分”又都被取整了,而且很多超市都不能提供分币的找零。据一位知情人透露,按概率算,“舍”的概率为44.44%,而“入”的概率为55.56%。也就是说,超市比顾客多11.12%的机会。“舍”与“入”相抵之后,还是超市多赚了钱。某家超市仅靠收款时四舍五入,最多一天能多收入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遇到上述几类情况,需要消费者在平时就多留意商品的价格,购物的时候把商品价格与其实际价值多做比对,并且应尽量避免贪图小便宜和打折的盲目消费。消费者在购物时,要注意看价签内容,特别要看清商品的名称、产地、规格、价格等信息,在结账时,要及时核对购物小票,看看实际收款与标价是否一致。同时要保留好购物小票或收据,以及商家的宣传广告等资料,以便出现纠纷时作为维权的证据。一旦发现商品或者价格名不副实,要及时与超市交涉。上述情况在我国的《价格法》和《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中都是被禁止的,如果与商家交涉不成,可以及时向工商、消协等相关部门反映,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