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大伟与焦裕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卢大伟出生于洛阳,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科长。焦裕禄当过兵,卢大伟也曾参军入伍。
“焦书记在矿山机械厂工作,我后来被分配到了焦作矿院工作,也算是同行吧!”
卢大伟说,学习焦裕禄精神有三个历史阶段。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急性复发逝世。同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焦裕禄同志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同时还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随后,全国各种报刊先后刊登了数十篇文章通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1990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领导干部要学焦裕禄》的社论,在神州大地再次掀起学习焦裕禄精神的热潮。
“人民忘不了焦裕禄,党和政府也忘不了兰考。”1991年冬,到河南考察工作的江泽民总书记专程到了兰考,他要亲自看一看焦裕禄为之献身的这块土地发展得怎么样了。经过视察乡村,探问群众,江总书记的心情很沉重,他要求省委一定要想办法加快兰考发展。
为了改变兰考的面貌,推动兰考更快更好地发展,河南省委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尤其是从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遴选一位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基层领导工作经验的干部,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任焦作市武陟县委书记的卢大伟因在全省率先推广小康村建设并取得不俗的成绩而在众多人选中脱颖而出。
1992年2月,卢大伟跨地区调任兰考县委书记,并担任开封市委常委。“我是焦裕禄逝世后兰考县第四任县委书记,我深知此行所肩负的责任和重托。”
从担任兰考县委书记那一刻起,卢大伟就时时刻刻以焦裕禄书记为榜样,为兰考县人民想了很多,做了很多。
“卢书记那一年带来的种子真好!”
在深入基层的调查中,刚刚上任的卢大伟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农民粮食不够吃。
这个问题让他感到非常惊讶。都90年代了,他在武陟县任职的时候考虑的是如何让群众奔小康,而在兰考,群众连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还未被解决。他立刻了解原因,其实很简单:兰考的小麦种子还是六七十年代的种子,麦子一茬种一茬收,上年的收成提下年的种子,特别是由于年复一年使用相同的麦种,造成了小麦产量普遍不高。卢大伟当机立断,这是科技观念的问题,没有科学种田观念不行。
卢大伟请来了全国小麦种子专家和省农委的技术专家到兰考实地测验,下决心推广良种。“我不是没有根据,当时在武陟的时候,有一个农场,小麦种子改良后取得了大丰收,因此我有把握。”
为此,刚到兰考半年的他就推出了一个大动作:秋播时,他亲自派有关职能部门到豫北良种产区购进了足够的优良种子,并在全县推广,这对于对耕田种地很“自信”而且相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农民来说,其接受的难度可想而知。
不出所料,推广种子的初期就遇到了难题。有的群众认为这里面有些“猫腻”:是不是卢大伟拿了种子公司的钱,替人家推销?一时间,各种牢骚、各种不满一同袭来。
面对质疑声,卢大伟淡定自若,他对自己的决策很有信心,他给各乡镇干部鼓劲儿道:“该推广还得推广,现在老百姓骂几句,到明年吃粮食时,他们就高兴了。”
在卢大伟的带领下,全县80万亩小麦,有60万亩播上了新品种。到了第二年小麦收获时期,新品种小麦单产增收120多斤,全县小麦生产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而彻底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后来,卢大伟到两家农户检查工作,两家农户地挨着地,同样的面积,结果收成大不一样,收成低的那个农民红着脸告诉卢大伟说,因为不相信当时发给他家的小麦种子,就偷偷磨面粉吃了,现在后悔得不得了,以后肯定改良种。
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之后,卢大伟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要带领群众走上富裕之路。焦裕禄为了抗御风沙曾倡导栽植的泡桐在兰考极为丰富。卢大伟鼓励群众发展个体、民营经济,从以前单纯出卖原木,逐渐引导群众开展桐木加工。各类木器厂在兰考雨后春笋般地兴建起来。加工产品也由简单的桐木电料发展到桐木拼板、装饰材料等。全县办起了十多家民族乐器厂。1994年,轻工业部和中国音协把兰考确定为民族乐器音板生产基地。
卢大伟在兰考四年,是兰考抓转变的四年,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91年底,他到任前,兰考的财政收入是1600万元,当1995年底他离任时,财政收入已达到4100万元,翻了两倍多。
虽然离任快十年了,但兰考的老百姓提到卢大伟,仍然伸出大拇指说:“卢书记,像焦裕禄,好干部。我们种的小麦种子还是当年卢书记给我们带来的。”
“我只是为老百姓做了些实事。感谢群众们还能记着我。兰考四年,是我精神上收获最大的四年。从我到兰考的第一天起,焦裕禄这座精神标杆就如影随形,我时时用他丈量着自己。”
“焦裕禄精神永远不过时。”
“人民忘不了焦裕禄,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是对我精神上的一次洗礼和升华。我时时刻刻都在想,如何以焦裕禄书记为榜样,为兰考县人民做得更多。”
“二十年前江泽民同志视察兰考焦裕禄纪念馆时,殷切希望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培养更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这其实是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方向性问题,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方向性问题。”
“当时针对发扬焦裕禄精神有一定的争论,有人认为,时代不同了,焦裕禄过时了。”卢大伟经过认真调研后,就提出: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还要不要焦裕禄精神?在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焦裕禄精神?并在全县发起了新时期如何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的思想大讨论。
“当时,我多次对全县党员干部讲,焦裕禄精神永远不过时,学习焦裕禄,是学习焦裕禄精神的实质,无论生活条件怎么变化,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共产党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不能变;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变,艰苦创业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
1994年5月13日,胡锦涛在郑州参加河南省委主持的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30周年的集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卢大伟以兰考县委书记的身份参加大会,并作了发言。他关于焦裕禄精神实质的阐述得到了大会的充分肯定。会后,他受到了参加大会的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为弘扬焦裕禄精神,永远纪念这位人民的好书记,党中央批准在兰考建立焦裕禄纪念馆,专门从党费中拨款40万元用于纪念馆建设,这是仅次于韶山毛泽东故居纪念馆建设的款项。1992年12月,纪念馆开工建设,卢大伟亲自担任工程总指挥,对工程的各个程序严格把关,纪念馆在焦裕禄逝世30周年之际顺利落成,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了馆名。正式开馆之时,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亲临现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在这个纪念馆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到河南考察工作,当与时任省长助理、省政府秘书长、省政府办公厅主任的卢大伟握手时,胡总书记一下就认出了当年的兰考县委书记。
“焦裕禄精神实际上是民族精神,胡锦涛总书记也强调,焦裕禄同志是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中国共产党的好党员,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和广大干部的好榜样。认真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呼唤,是加强党的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
2009年3月31日至4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河南省考察期间专程赴兰考缅怀焦裕禄同志。“习近平副主席的讲话我记得很清楚,他说,‘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45年了,但他的崇高精神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焦书记的形象被模式化了!”
焦裕禄在兰考只工作了470多天,却给兰考找到了一条摆脱贫困的出路。这源于他科学、求实的作风。“正如习近平副主席所说,‘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但有些人学习的不是焦裕禄的精神,而是很机械地模仿焦裕禄,模仿他穿旧棉衣,模仿他手掐腰的动作。其实焦裕禄手掐腰,是因为肝病造成的疼痛直不起腰。很少人知道焦裕禄是个大才子,他能拉会唱,很多影视作品并没有表现这一点。”
刚到兰考,有很多关心党的建设的老同志就对卢大伟说,当年焦裕禄就是骑着自行车下乡,要求卢大伟把县委车全部封了,带头骑自行车下乡。
“我当时刚四十多岁,骑自行车上班没问题,就对老同志说,可以,但骑自行车根本跟不上现在的工作节奏。当时焦裕禄骑自行车,县委就两辆,他骑一辆,而且是从英国进口的飞利浦自行车,这在当时也算是专车,是先进交通工具了。这实质上是对焦裕禄精神怎么看、怎么学的问题。我当时就想,现在的发展条件是与焦裕禄那个年代的发展条件不一样了,难道这影响我们去学习焦裕禄精神吗?不能让兰考人民背政治包袱。”
在卢大伟看来,如果焦裕禄逝世30年后,还满足于让群众穿补丁衣服、吃粗粮馍,仍然在大雪天让老百姓住破房子,让干部去给群众送救济粮,这显然是把焦裕禄精神曲解了,偏离了党的宗旨,是一种倒退。如果焦裕禄还健在,他一定会像现在的县领导干部一样穿着西装,去招商引资,去带领群众谋幸福。
“和焦裕禄所处的时代相比,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了巨大改善,衣食住行都不再像他那时那么艰苦。焦裕禄同志生前曾想写一篇“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文章。经过兰考人民47年的艰苦奋斗,焦裕禄同志的遗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同先进地区比,兰考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还不算很高。可以肯定的是,经过兰考广大干部群众前赴后继的不懈奋斗,焦裕禄同志的遗愿必将全面实现。焦裕禄就像一座丰碑屹立不倒,他的精神就像一面旗帜高高飘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远是鼓舞我们奋进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 张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