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的想法,来兰考四个月零几天了,叫我到兰考我是不愿意来的,因为自己的能力水平有限,叫我到兰考确实思想上有些压力,到兰考几个月后,思想轻松了,县委班子是团结的,几个老同志是顾全大局的,都是勤奋工作的,入冬以来的三次战役(麦棉套,植树造林,农田水利 基本建设)打得都很漂亮,我觉得和同志们在一起搁班子很顺手……”
这是王祖德1983年4月17日在兰考县民主生活会的发言。在兰考县的档案馆中,我们在几近发黄的手写档案资料中,试图寻找到王祖德在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的思想轨迹。
驱车前往开封,希望能采访到继刁文之后,担任兰考县委书记的王祖德先生。却被告知,王祖德因为年事已高,身体不适,已经回四川老家静养了。我们询问了河南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以及兰考县的相关工作人员,都未能联系到其本人和家人,甚为遗憾。幸得兰考县档案馆负责人大力帮助,在档案馆中寻找到一些王祖德在任时的讲话记录,或许从中可以看到王祖德在兰考这片土地上的工作风貌。
同样,也是在这次讲话中,王祖德自我批评:“(我的)修养性差,在批评人有时不讲场合,说话有时不讲方式……”“对照我县制定的《增强党性,转变作风》的十条规定,有些地方工作的不够,如,洛阳地区豫剧团来兰考演出时,有位老同志让我给县里买辆自行车,我给他买啦,这是违反十条规定的。”这些手写钢笔字记录下来的会议记录,字里行间流露出当时领导干部的严格自律精神。
一同参会的孙理性同志对王祖德进行如下评价:“祖德同志作风民主,工作细微,有魄力,敢说敢做,对同志信任,一视同仁,作风好,工作抓得有成效。”这不是一句空话,1983年9月,王祖德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在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上下功夫,制定了林业生产责任制。“地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兰考林业自此发展更迅速,形成农林结合、林茂粮丰的新格局。
在同一年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王祖德说:“按照中共中央《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省市委的部署,我县首先以经委系统为试点,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围绕搞活了企业这个中心环节,狠抓了企业整顿,去年,全面完成了企业整顿任务。主要成绩有:第一,企业新的体制普遍建立;第二,企业的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改革和改善了管理制度,县化工厂于1984年10月民主选举了厂长,实行了目标管理,厂长,书记互相配合,职责分明,领导带头蹲点抓关键,措施得力具体,制度健全,使这个1984年还亏损4.1万元的厂子,1985年彻底扭亏为盈,全年实现利润3.8万元。第三,建立健全了以经济承包为主的各种形式经济责任制,责,权利,紧密相连,基本上解决了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问题。解决了分配上额平均主义。二工企业大部分取消了工资级别,采取了计件工资,分成工资,按分计酬等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奔向四个现代化,充满干劲向前冲的时候,至此开始,兰考县的工业由弱到强,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了,初步形成了木制品加工、民族乐器、起重机械、纺织服装等四大支柱产业。全县工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集体、个体工业迅速兴起。成为全县工业生产的重头戏。在此期间,农林畜牧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兰考的泡桐,其价值也开始渐渐被人所重视……
1983年到1987年,在焦裕禄生活工作过的这片土地上,王祖德接过焦裕禄精神的接力棒,尽心竭力地为兰考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即便是他后来官至开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一直都在念念不忘焦裕禄精神对他的指引。他曾无限感慨道:“焦裕禄精神是兰考发展的动力,也为兰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兰考工作过的人,会永远将焦裕禄精神铭记在心,不懈努力。”
(本文感谢兰考县档案馆工作人员大力协助 特此感谢)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