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的政治“余热”

2011-12-29 00:00:00夏炎
人民论坛 2011年6期


  古人把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来讲,官员退下来后,其身份与在职时发生了巨大变化。通俗地讲,就是退休后的官员是一个无职无权的自由人。但是,古代官员退休后的身份却不可与没做过官的老百姓同日而语。因为他曾经是官,便有了官的履历、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因此,退下来的官回到地方,表面上看,他无职无权,却是一个可以对中央及地方社会产生影响的人物。在古代,大部分官员退休后,一般都过着悠闲的生活。但是,还有一些官员虽然身退,却依然心系国家和百姓,凭借着个人能力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一些功臣退休后,依然得到朝廷的重用
  在官员退休的问题上,历朝历代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一些年老的功臣,一般来说是不会轻易让他退休的。如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后,曹魏老臣王祥、郑冲屡次请求退休都得不到允许。司马睿建立东晋之初,江东老臣纪瞻也是多次提出退休申请,直到王敦之乱平定后,才批准回家养老。不让老臣退休,一方面是当时皇权对世家大族的倚重,同时,也是朝廷希望以这些老臣作为百官表率、稳固政权的一种措施。
  但是,从伦理道德上讲,如果不让一个年迈的人退休的话,似乎不符合“养老”的传统美德。于是,历朝便想出了一个既批准你退休,同时还能让你继续发挥余热的办法。
  西汉初有一个人叫冯唐,曾任楚国的相,退休后一直赋闲在家。一天,他突然接到了刚刚即位的汉武帝的诏书,竟然是让他回朝廷做官。当时冯唐已经90余岁,让一个动都动不了的老人当官,真是可笑至极。这位冯老自然是婉言谢绝,但对皇帝的眷顾之情却是十分感动。
  类似的事例还有北宋真宗时的苏冕,到了70岁的退休年龄便主动退休,到九华山当隐士去了。由于北宋官员的待遇非常高,许多该退休的人都赖着不走,从而导致官僚队伍渐趋膨胀,行政效率低下,因此当时许多官员经常被列入勒令致仕的名单之中。但对于那些勋劳老臣,皇帝却可以破例,绝对不舍得让他们轻易退休。同时,北宋朝廷还出台了一个名为“落致仕”的规定,即退休后还可以复出。这一规定对于那些渴望发挥余热的退休官员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苏冕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便自觉退休,因而得到了真宗的大加赞赏。真宗欣喜之余,便赋予了苏冕一个权力,即可以再次入仕。不过,苏冕自觉年事已高,便谢绝了皇帝的美意。
  冯唐、苏冕虽有发挥余热之心,却已力不从心,都放弃了复出的机会。但是,还有一些退休老臣愿意继续发挥余热,再次复出。西晋的刘寔官高爵显,惠帝末年以年老为由退休。但是,怀帝即位后,竟然让刘寔再次出山,任太尉一职。已经90岁的刘寔上表推辞,皇帝没有批准。就这样,这位将近百岁的老人竟然每天上起班来。两年后,怀帝才在大臣的劝说下,再次让刘寔退休养老。还有一位luKlrifBIzy23KOXQQLePzx2GZtVsfuw8aMslZo+BAs=刘毅,武帝时70岁退休,但不久又被任命为青州大中正,主持地方的选举工作,不得不佩服这些老人的工作热情。
  唐代名将尉迟敬德50余岁便申请了退休,唐太宗挽留不住,便给了退休后的尉迟敬德一个“朝朔望”的礼遇。所谓“朝朔望”是指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可以参加朝会,象征着国家不忘有功之臣。随后,太宗又命人将尉迟敬德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悬挂在凌烟阁,以示不忘旧臣。不过,唐太宗的这种“不忘旧臣”可并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付诸了行动。在征伐高丽的战争中,太宗竟然命已然退休的尉迟敬德再度出征。敬德也不辱使命,打了个痛快仗。班师回朝后,敬德再次退休。
  唐代还有一位名将李靖,60多岁的时候以脚病为由要求退休,太宗深受感动,认为李靖不贪富贵,知足识大体,可以作为满朝文武的楷模,于是便批准了他的退休请求。不过,为了优待老臣,太宗下旨:“如果脚病稍好一些,可每三天到中书门下一次平章政事。”实际上是允许李靖以退休官员的身份参与朝政。从此,“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一荣誉头衔便成为唐代中后期宰相的加衔,被广泛使用。然而,仅仅加一个荣誉衔还不够,唐太宗还是舍不得李靖退休,便在此后对吐谷浑的战争中,再次起用了李靖为帅。李靖不辱使命,打了个大胜仗。
  
  闲不住的海瑞
  
  还有一类退休官员,他们并没有接到中央请求复出以及作顾问的邀请,但是他们依然关心国计民生,继续发挥着余热,为国家、百姓做出了一些有益的事。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曾经出现过一个被时人称之为“五老会”的团体,实际上就是五位退下来的老臣组成的联谊会。这五个人分别是太子少师致仕杜衍、太子宾客致仕王焕、光禄卿致仕毕世长、兵部郎中分司朱实和尚书郎致仕冯平。这五位退休的老臣的年龄加起来有四百多岁,可谓高龄退休集团。但是,他们表面上经常饮酒吟诗作乐,实际上却仍然密切注意着时局的进展。其实早在唐后期,便出现过以白居易为首的洛中九老会。宋初的李昉等九人退休后,也仿效白居易的做法,成立了九老会。神宗时,司马光、文彦博等人退休后还曾经组成了一个十二老会。无论是何种形式的退休老人集会,实际上都是这些官员在退休后的一种政治诉求。
  明初,有一些退休官员曾经自觉自愿为朝廷做事,如舒唐曾将从东南沿海各地招募的两万多名水夫送到京师。一些退休的武将们还曾经协助朝廷在广东训练边防军以防倭寇。刘基退休后,即使在病中仍然关心朝廷大事,嘱咐其子在他死后将其秘密写就的《天文书》进献给皇帝,以便皇帝治国参阅。桂彦良退休后,也向朱元璋进献了《太平治要》十二条。
  明代最著名的闲不住的退休官员当属海瑞。海瑞从应天巡抚卸任后,回到了老家琼山,过起了退休生活。然而这位海刚峰就是闲不住,在退休的16年中,仍然心系国家和百姓,做出了一些大事。海瑞虽然当过几任官,却没有留下什么积蓄,为了维持生计,他找到了一个替人撰写文书的活儿。实际上,海瑞是想通过为别人写文章来阐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他从来不会写那些浮夸务虚的文字,而是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果一个官员真是为百姓做事,并得到百姓的拥护,他就会极力歌颂。如果是贪官污吏,他也会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和抨击,海瑞在字里行间中表达出自己对政治时局及百姓生计的关心。
  海瑞退休期间,还曾经给当时的宰相写信,发表自己对科举考试的看法,抨击舞弊行为。当海瑞得知首辅张居正的儿子要参加科举考试时,竟然给张居正写了封信,劝他不要以权谋私。当然,海瑞的信不仅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反而为自己招来了一身祸事。但是,海瑞就是海瑞,即使身无一官半职,也要尽到一个爱国人士的政治责任。
  此外,如果当地官员施行了不利于百姓的举措,海瑞竟然会出面干预。在他退休期间,琼州在全府进行了一次清丈土地活动。当时负责此事的官员叫唐敬亭,是个革新派,他并没有按照传统的以里甲为单位的方法进行土地清丈,而是别出心裁,改为以每里百姓的粮籍作为依据进行清丈。同时,唐敬亭还经常变动清丈土地的期限。这些新政策严重影响了当地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海瑞本人由于先前曾经负责过一些地区的土地清丈工作,认为清丈土地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对促进生产也大有益处。然而,当他听说了唐敬亭的新政策后,觉得如果按照这样的原则清丈土地,肯定会出问题。于是,海瑞以一介白身,找到了唐敬亭,劝说他不要这样做。唐敬亭心想,你一个卸了任的官,竟然和在任官理论,简直是无法无天。于是,他根本不听海瑞的劝说。海瑞得知后,十分生气,但是他没有放弃。经过数次努力,这次土地清丈工作最终还是按照原定政策执行。
  
  百姓承受不起的“余热”
  
  退休官员发挥余热,为国家效力,为百姓谋福利,可以说是古代退休制度的衍生物。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这种余热的发挥,然而古代还有一些退休后的官员回到故乡后,倚仗势力,压迫百姓,对当地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这种“余热”是百姓们承受不起的。
  宁成是西汉景帝时有名的酷吏,任济南都尉时,人们把他治理百姓的行为比喻成恶狼牧羊,他任关都尉时,又流传着“宁可遇到小老虎,也不要招惹宁成生气”的俗语。可见宁成为官的酷暴。武帝即位后,宁成遭到排挤罢官,卸职回到了老家南阳。没想到,宁成虽然退休,却丝毫没有改变酷吏的作风,扬言说:“一个人如果做不到二千石的官,赚不到千万钱,就不要和别人比!”于是宁成继续发挥退休后的“余热”。他的办法是借贷了千余顷田地,再租给数千家穷人耕种。几年后,他竟然赚到了数千万家产。他还雇佣了一批人暗中调查当地官员的作风,从而抓住他们的一些把柄,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当地人都认为宁成虽然退休,什么官都不是,却比郡守还要威风。这种“余热”是人们承受不起的。当然,横行霸道的宁成最终被新上任的南阳太守义纵所铲除,落得个不得善终的下场。
  明末首辅顾秉谦在党争中被迫退休后,在老家昆山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当他失势后,当地百姓数年的积怨瞬时爆发,竟然将顾秉谦的家抢掠并烧毁,顾秉谦仓皇出逃,可见这位退休官员的“余热”最终将自己的家产葬身火海。
  (作者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