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印度一直视印度洋为“命运之洋”、“未来之洋”,并竭力将印度洋变为“印度之洋”,而要主导印度洋就离不开航空母舰。早在20世纪50年代,印度就不惜重金从英国购买航母装备海军,成为亚洲第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近年来,印度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加紧实施“印度洋控制战略”和“蓝水工程”计划,倾力加强海军远洋进攻能力建设。印度认为,要真正控制印度洋,变印度洋为“印度之洋”,必须拥有3艘航母:一艘控制印度东面的孟加拉湾,一艘控制印度西面的阿拉伯海,另一艘航母作为机动力量,以便快速支援或前往其他“利益攸关”的海域。航母成为印度实现“印度洋控制战略”这一宏伟目标的核心力量,被印度列为重中之重的发展目标,为实现拥有3艘航母的梦想,印度采取国外购买、改造和自主研制“三管齐下”的办法加快航母发展步伐。
战绩卓越的第一代航母
——“维克兰特”号
早在1957年,印度就从英国购买了一艘“尊严”级轻型航空母舰,并更名为“维克兰特”号,意为“彻底击败胆敢同我作战之人”,成为战后亚洲第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
英国从1943年10月12日起开工建造该舰,受二战结束的影响,1946年5月停工,已完工75%的航母被搁置在船台上。1957年印度决定购买该舰后,英国于同年4月重新开工,并对其进行了大幅改装。1961年3月4日,印度海军在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举行了“维克兰特”号的入役仪式,同年11月3日驶回孟买加入印海军服役。
“维克兰特”号航母标准排水量15700吨,满载排水量19500吨,舰全长213.3米,宽24.4米,飞行甲板长210米、宽39米,吃水7.3米。主机为2台蒸汽轮机,总功率4万马力,双轴推进、最大航速23节,续航力约1万海里/14节,舰员编制1340人。舰上最初搭载英国海鹰战斗轰炸机和法国阵风反潜机,配16门40毫米博福斯舰炮。第三次印巴战争中,“维克兰特”号航母发挥了极大作用,舰上的海鹰战斗轰炸机和阵风反潜机成功地袭击了东巴海港及军事基地,并对巴海空进行了成功的封锁,为印度取得战争胜利立下了大功。
作为印度的第一艘航母,“维克兰特”号为印度海军培养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军官及士兵,使其积累了丰富的航母作战、使用和维护经验。由于该舰舰龄过大、舰况较差,1997年1月从印度海军退役,印度将其改建成一个海上博物馆。
如日中天的第二代航母
——“维兰特”号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进一步加强印度海军力量,印度在购买“维克兰特”号29年后的1986年5月,又耗巨资5000万英镑购买了英国海军退役的“竞技神”号航母,并更名为“维兰特”号,意为“只有强者才能称霸海洋”。1987年5月20日,“维兰特”号正式加入印度海军服役。
该舰始建于1944年6月,1959年11月竣工服役,在英国服役期间曾多次改装。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该舰担任英国海军特混舰队旗舰,与“无敌”号航母一起,为英军夺取战区制空权,确保英军海上封锁和两栖登陆作战的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维兰特”号航母标准排水量为23900吨,满载排水量为28700吨,舰体总长226.5米,飞行甲板最大宽度48.78米,吃水8.8米,全舰共设有2台升降机,舰体前部左弦和舰体中部各一部,提升能力为20吨。动力装置为2台蒸汽轮机和4台锅炉,双轴推进,总功率76000马力,最大航速28节,最大续航力6500海里/15节,航员编制1350人。
印度决定购买该舰后,英国对其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更新了火控系统、飞行导航雷达、飞行助降设备;加装了CAAIS数据链、2座乌鸦座干扰箔条发射器;飞行甲板加厚,跃升甲板增加到12度;弹药库和动力舱加装50毫米厚装甲;换装了海猫防空导弹发射架和2座20毫米单管炮;并增加了核生化三防设施。此外,印度还进口了29架“海鹞”MK.51式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其中双座教练型“海鹞”MK.60型6架,分两批轮流搭载在“维兰特”号航母上使用。
1997年“维克兰特”号航母退役后,“维兰特”号成为印度海军唯一战略威慑力量。为了延长其使用寿命,1999年5月,印度对“维兰特”号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现代化改造。更新了舰上陈旧设备,换装了印度自行研制的数字式声纳系统等先进电子设备,加装了从以色列引进的巴拉克垂直发射舰空导弹系统。2001年6月,“维兰特”号完成改装后又重新服役。2004年,印度海军再次对“维兰特”号航母进行了维修,目前“维兰特”号是印度海军正在服役的唯一航母。
呼之欲出的第三代航母——“戈尔什科夫”号和“蓝天卫士”号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加紧实施“印度洋控制战略”,印度加快了航母发展步伐。经过数年艰难的谈判和讨价还价,最终于2004年1月20日与俄罗斯签署关于购买“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以及28架米格-29K舰载机等装备的协定。
“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是前苏联基辅级航母的第4艘舰,1978年12月开始建造,1982年下水,1987年1月服役。该舰全长273米,宽32.7米,吃水深10米,斜角甲板长189米,宽20.7米,满载排水量45000吨,航速29节,续航力7000海里/18节,舰员编制1950人。该舰岛式上层建筑的四周安装了4块5米见方的相控阵雷达,可实现360度全空域监视,能同时跟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目标,同时携带有大量武器,具有独立作战能力。
印度购买后,俄罗斯对其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改造的重点是拆除原来SS-N-12反舰导弹发射管、舰首反潜深弹发射系统、SA-N-9垂直发射系统等,加长加大甲板面积,以便能起降米格-29K型战斗机,同时对其雷达和电子设备等进行升级改造。
改装后的“戈尔什科夫”号仍采用蒸汽动力,由8台锅炉和4台汽轮机组成,功率149.4兆瓦,采用4轴推进,自身可装载1500吨航空燃油和260吨机载武器。其机库长130米,宽23米,高57米,能停放24架米格-29K战斗机和6架卡-28/31直升机,或混合搭载34架飞机。为搭载更多战机,印度计划将11架米格-29K战斗机停放在飞行甲板上。
经过一系列的改装后,“戈尔什科夫”号原计划2008年交付印度海军,并将冠名“维克拉马迪雅”号,意为“时代创造者”。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改装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俄方将改装经费从原15亿美元提高至29亿美元,交付日期也一拖再拖,从2008年延期到2010年。2010年俄印双方最终达成协定,2012年底前交付印度海军。“戈尔什科夫”号航母服役后,由于搭载有米格-29K等战斗机和先进的电子系统,单舰作战能力将明显优于现役英、法、意等西方国家轻型航母,这将使印度海军海上制空能力大幅提高。
作为一个拥有10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印度不甘心靠引进航母过日子。在积极引进的同时,上世纪80年代就一直酝酿着自主设计和建造国产航母,由于资金和技术等种种条件限制,自主建造航母计划多次流产,直到2003年10月,印度政府才最终批准自建航母计划。
被冠名为“蓝天卫士”号的印度国产航空母舰,造价为326亿卢比,约合6.6亿美元,设计排水量4万吨,舰长260米,宽60米,高度相当于14层建筑,将安装4台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仿制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LM-2500燃气轮机,驱动两只螺旋桨,总功率达12万马力,最高航速28节,续航力为7800海里/18节,后勤自给力45天,舰员编制1560人,其中水兵1400名,军官160名。
“蓝天卫士”号航母共有5层甲板,最上层为飞行甲板,其次是机库甲板,下面还有两层甲板和最底层的支撑甲板。飞行甲板上设有2条约200米长的跑道,一条为专供飞机起飞的滑橇式跑道,另一条为装备有3个飞机制动索的着陆跑道。航母首部有一个12-14度滑跃甲板,供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使用,位于舰岛前后各有一个飞机升降机。该般最多可搭载30架舰载机,其中17架可存放在机库内。将配备的机型包括印度国产的LCA战斗机、俄制米格-29K战斗机和卡-31预警直升机。其中米格-29K战斗机性能先进,最远可以打击1600公里左右的目标,其打击范围超过英国海军的“海鹞”舰载机,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海军舰载机。此外,航母还将装备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和4门意大利制造的76毫米舰炮。
印度海军对“蓝天卫士”号航母寄予厚望,“蓝天卫士”号在浪高超过8-10米的恶劣海情下仍然能够执行作战任务,将比俄制“戈尔什科夫”号航母更加出色,因为“戈尔什科夫”号只能搭载米格-29战斗机,而“蓝天卫士”可搭载多种不同型号的战斗机,还将部署可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
2005年4月11日,印度国防部长在国营科钦造船厂宣布,印度航母制造工程正式启动。2009年2月28日,印度海军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在南部港口城市科钦举行了“蓝天卫士”号龙骨安装仪式,预计2011年下水,2014年装备完毕交付海军服役。伴随“戈尔什科夫”号的成功引进和国产航母的建成,到2015年印度海军将同时拥有3艘航空母舰,印度航母数量将仅次于拥有10余艘现役航母的美国,与英国持平,继美俄法英之后,印度也加入了世界航母建造国俱乐部。届时,印度将以3艘航母为旗舰,打造3支具有强大远洋作战能力的航母战斗群,为真正把印度洋变成“印度之洋”保驾护航。
■责编/(见习)刘建 美编/叶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