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世界的“马太效应”

2011-12-29 00:00:00杨雪冬
人民论坛 2011年10期


  微博的出现,使网络世界中又多了一个革命性工具。它不仅加深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连接,也为更加多样化的公共空间的形成,更有活力的公共生活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网络世界中,组织边界、行政界限不再存在,个人言行、事件影响能够即时性快速传播,从而每个普通的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每个细小的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公共事件”。也正因为如此,微博从出现以来,很快风靡网络世界。从普通人到各类名人,再到不同层级的公共权力机关,他们都力图通过微博来凝聚和扩大自己的 “粉丝”队伍。从而在连绵无尽的信息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构建自己的信息岛屿。
  从去年以来,在多起公共事件、公共讨论中,微博所发挥的传播信息、搭建平台、建构舆论、动员行动的功能充分展现出来,对提高社会治理的透明度、互动性,改善社会治理水平,形成健康多元的公共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些功能中,建构舆论和动员行动最值得重视。
  在通过微博连接的网络空间中,舆论建构具有了设定公共政策议程的作用。微博的使用者通过评论、转发的方式,直接表达对某个事件或议题的态度和立场,丰富了对事件的分析和描述,形成了明确的价值取向,能迅速地使某个地方性的、局部的,乃至边缘的问题或话题从信息海洋中凸显出来,成为网络世界中的焦点话题。由此形成的舆论导向进而对决策者产生影响甚至压力,使这些问题或话题直接进入公共政策议程之中。
  网络世界中的063169252796fca8a9f45037ee359ca6集体行动具有同步性和匿名性。微博的使用,不仅强化了这些特点,而且还发挥了其在动员集体行动中的优势。微博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每个使用者都能成为信息发布中心,增强了其参与动力,也大大降低了集体行动的组织成本和沟通成本。在微博中互为粉丝,既实现了即时互动,又增强了相互之间的认同,进而增强了网络组织的持续性。
  尽管微博缩小了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差距,但是作为一种表达的工具,相对于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依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微博的使用者大部分生活在城市之中,微博的世界是城市的世界,也只是现实世界的某个局部而已。专注于它,甚至盲信于它,很容易忽视了整个社会的变化趋势,也容易产生极端性的判断。
  另一方面,微博世界的运行逻辑具有很强的“马太效应”,只有少数人可以获得大量粉丝的追捧。在微博世界中取得影响力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现实中的社会影响力延伸到微博世界中。各种各样的名人热衷于“织围脖”就说明了这点。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新、奇、特”的言论来制造公共话题,在公共事件中突出自己,以吸引和培养粉丝。有意思的是,在微博世界中,言论越是与社会主流话语体系不同,越会受到关注。
  正是因为这种“马太效应”,微博世界里的信息流动被设定了无形边界,公共讨论具有了排斥性,受追捧的话题可以被精心构建或选择。在这个意义上,微博世界在固化着既有的社会不平等,同时又在生产着新的社会不平等。
  从根本上说,微博世界中的多数问题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或放大。因此,能否建构出一个健康的微博世界有赖于现实社会的变革。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将变革的责任完全推卸给现实的社会,更不能将所有的问题都贴上公共权威失责的标签。如果那样,微博世界中的公共生活只会沦为“弱势群体竞相比弱”,公共空间则会蜕化为“泄愤和怨恨的渠道”。所有的使用者和参与者应该摒弃“围观”心态,增强参与意识,放弃对立情结,增强合作共存理念。
  在微博世界中,只有“围观”,没有参与,只能助长政治的娱乐化,公共生活的庸俗化;只有认真的参与、踏实的合作,才能为变革找到切实的出路。
  (作者为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