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盛产富豪是可耻的荣耀

2011-12-29 00:00:00张光芒
人民论坛 2011年17期


  任何一个热点或者文化现象之所以形成,都有其深层的社会心理根源,也体现着深刻的文化逻辑。对于“北大造富”的争议绝不能归咎于媒体的炒作,或者社会的误解,或者公众的苛刻,或者质疑者的断章取义,而是大学精神堕落至今而引起的一个必然结果。从古代到现代,教育理念与大学精神传统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对于物质主义的高度警惕,由于大学的特殊性和神圣性,保持这种警惕是绝对必要的。《大学》开宗明义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全是远离实用主义一途的。早在1919年的《〈新青年〉宣言》中,陈独秀明确写道,世界上的“金力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则掷地有声地宣言:“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正是在对物质主义、实用主义高度警惕的前提下,蔡元培开启了“学术至上”、“思想自由”的现代大学精神。
  实用主义是大学精神天然的大敌,流俗所向亦是大学精神命定的对手。在当下社会,我们虽然不需要恪守“君子固穷”的古风,更不必以物质为敌,但作为神圣殿堂的大学却必须坚守学术至上的人文理念,牢固树立起自成体系的价值坐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所大学无论是主动地“晒富豪”,还是荣耀地“晒高官”都是与真正的大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在对北大盛产富豪一事所有的质疑者当中,不会有人无聊到认为北京大学不应该出富豪,更不会狭隘到认定富豪必然是与大师不可相容的,而是出于对知识权力与资本权力合谋的警惕,以及对这种合谋之下大学精神丧失殆尽的焦虑。所以,当有辩护者要求人们对“北大校友亿万富豪排名”淡定些的时候,其实同时也就丧失了对大学精神的希望和要求。
  富豪没有错,北大盛产富豪也没有错,但北大有意无意地把此作为一种荣耀,在潜意识里丧失了对大学精神的呵护,在无意识中主动地向流俗滑落,这就带上了某种堕落乃至可耻的意味。
  (作者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