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受困生育率急速下降

2011-12-29 00:00:00陈虹君
世界博览 2011年5期


  如果社会保障不到位,花钱“催生”只能是一个梦想。
  2011年4月初,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宣布将为生育家庭提供财力补贴,此前,他也频频出席各种劝孕公益活动。马英九何以对台湾民众生育一事如此上心?
  2008年,台湾的出生人口首次少于20万人,只有19万8733人;2009年更只有19万1310人;2010年1月到10月的出生人口总数则只有13万6256人。这正是马英九政府迫切感到需要采取行动的背景。
  人口出生率的逐年下降,已经形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马英九更将少子化列为“国安”等级大事。台湾内政部提出的人口政策报告书,采取鼓励生育措施,以期提高出生率。一些县市首长也祭出生育奖金,鼓励多生。但近三年持续下降的生育率,表明政策收效不大。
  因为少子化,台湾的儿科和妇产科医师已经开始出现断层危机。
  台湾卫生署数据显示,台湾共有132个乡镇没有小儿专科医师,且妇产科医师近5年成长率是所有科别中最低的,平均年龄也高达53岁。因为少子化趋势,部分医院每个月只接生三四个新生儿。
  少子化趋势,还造成了中小学减班、高校招生不足等问题。据统计,上个学年的孩童入学人数较往年减少了7000人。“少子化”更被许多大专院校校长喻为一颗深水炸弹,预计在2016年引爆:较前一年瞬间减少55000学生人数。
  
  政府30亿“催生”
  
  台湾政府近期出台的提高生育率的对策、津贴补助,的确可以发挥增加生育率的功能。但以记者的观察来看,仅属于治标政策。
  以台北市为例,市政府为了鼓励民众生育,综合市府各局处资源,一举推出“助你好孕”项目,从新生儿到五岁、甚至进入小学以后,均有相关配套措施,目的在减轻养育负担:每胎2万元(新台币)的生育奖金、每个月2500元(新台币)的育儿津贴、鼓励孕前健康检查、唐氏症筛检,把国民教育向下延伸一年至幼儿园、全市小学与公立幼儿园“延后课后照顾”时间,以及鼓励大型企业设置托儿机构,甚至包含拟定《居家式儿童照顾服务管理自治条例》,并且成立“台北市保母托育制度管理委员会”等措施来健全整个托育制度。
  此外,市政府同样提供设籍台北市夫妻,缴交家庭综合所得税率在12%以下者,凡有五岁以下孩童,即提供每月2500元的育儿津贴,作为雇请保母或麻烦爸妈照顾的相关补贴。根据社会局统计,台北市估计有87%家庭、近9万名孩童受惠。在家庭经济、设籍状况都未改变的情况之下,到孩子五岁时,共可年领3万,五年总计15万元(新台币)的育儿津贴。
  推动国民教育延伸至幼儿园,补助五岁幼儿就读学费,只需缴交点心与午餐费;就读私立者,每学期比照公立补助12500元(新台币)。若已经领取“中央”各单位相关补助者,台北市政府则协助补足差额。该措施估计每学期将有2万多名五岁幼童受惠。
  在职场方面,依据“性别工作平等法”规定,雇用250名以上劳工的企业,应设置托儿设施或提供适当的托儿措施。
  台北市政府统计,综合以上各类育儿津贴、补助五岁幼儿入学,以及开办公立托儿所与国小课后照顾等政策与配套措施,每年需30多亿(新台币)。
  
  生,还是不生?
  
  每年花费30亿元(新台币)催生,创造友善育儿环境,你生吗?
  《世界博览》特约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育龄女性对生孩子的顾虑,还不仅仅限于财力层面,而是对整个社会结构性问题产生忧虑。政府提供的补助款,除非真的能完全涵盖生养孩子的费用。不然,这样的补助,只不过是对于“本来就有意愿”或是“本来就有意外”的夫妻提供帮助。
  生育率的提升,首先在于生育“意愿”。而生养的意愿,在于环境对于教养子女是否友善。当环境对于孩子,对于为人父母的民众不友善时,民众愿意生养孩子的意愿就会降低。如果民众需要花上相当大的时间来工作,而且一人份的薪水,养不起一个家庭的时候,肯定没有多少人会考虑生孩子的事。
  “台湾工时这么长,12小时以上,谁有时间养育小孩,跟日本一样,生育率骤降绝对与工时有关”,政治大学劳工所刘梅君教授解释说。
  台湾企业滥用“责任制”,让员工加班不给加班费,因为那是你份内“责任”。之所以滥用,关键在于劳动基准法第八十四条之一规定过于粗糙简陋,企业无所适从:系允雇主与特定劳工合理协商工作时间之空间,且不得损及劳工健康与福祉。雇主不得任意使特定劳工长时间工作。假若遇上劳动检查,抓到一次才罚6万元(新台币),与企业动辄上百万的获利相比,是不成比例,所以难以威慑到资方。
  日前,经济部建设委员会还曾提出生第二胎允许请外籍劳工的构想,其所强调的理由是,台湾女性教育程度高,妇女往往为了养育小孩而降低了劳动参与率,为了避免此种人力资源与企业竞争力上的损失。这一构想的逻辑实在荒谬,其中隐含着对女性生育一事的谬见。
  在今天,许多人的答案再简单不过:因为喜爱小孩。或者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即小孩对这些女人来说是“消费财”,生小孩只是为得到与小孩相处过程的愉悦与满足。若按经建会构想,这些妇女要继续工作或更努力地工作,赚钱请外劳来家里照顾小孩,岂不是剥夺了作为母亲与小孩相处、陪伴小孩成长的乐趣,更是打击其生育的动机?
  
  “祝你好孕”前景不乐观
  
  在台湾社会,不管是税制还是社会保险,经常以惩罚单身群体做为手段,希望藉此提高结婚率与生育率。然而单身者多缴税、多缴社会保险费,毕竟最后没有子孙照料奉养,毕竟要回归到社会福利制度。政府单方面要求单身者负担高额税金,却没有因应未来的照护政策与措施。
  也有舆论认为,生育率下降并非坏事。人口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也会随着减少。人口减少也并非坏事,只要政府事先防范未然,替人口减少时代的台湾社会预先规划好所需的社会/经济模型,寻找合适维持社会经济发展的替代产业、消费结构。
  遗憾的是,以目前台湾的选举政治结构来看,两大党的政治人物都不太可能投入人口缩减时代的经贸规划,因为主要的投票人口为四十岁以上的中壮年人口,政府为了取得选票也多将税收花在这些人身上(国民年金、军公教优渥退休奉……),不惜大幅举债,债留子孙。
  长此以往下去,将造成世代对立,甚至继续由老人主政,掌握国家资源,剥削年轻世代,让年轻人对未来没有愿景和希望。记者调查发现,这也是年轻人不愿生育的原因,就算生养了下一代,这些孩子的未来也因背负不属于他们的债而注定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