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2010年第10期“点滴互动”栏目王丽红老师《低年级新生队列练习新法》中谈到用放置标志物的方法练习站队集合,在这里本人把一种实用而有趣味且不用标志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首先,把队伍排好,让学生进行小游戏“找朋友”,方法是:相邻同学互相握手认识“你好,我叫某某某!认识你我很高兴!”认识后进行“找朋友”游戏:“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我的左(右、前、后)边叫某某某,他是我的好朋友”。这样通过边唱边跳的游戏方法认识同伴并确定自己与同学之间的相对位置。如此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记识自己所在队伍的空间位置,他们会非常容易记住自己的位置。不管老师站在什么方位,只要基准生一站好,其他同学也能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其次是按号定位法。就是让学生按自己的号数定下位置,如果有人请假就让这个位置先空着,暂不补位。让他与前面、后面同学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使他们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因为他们对前后左右的同学认识后产生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位置。点名时,他们往往会对你说“老师,某某同学没到”。
最后就是利用游戏《快快集合》进行强化练习,通过变换集合方位的方法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空间位置感觉,记住自己的位置。经过一二次课练习后,再告诉他们右边同学不在时,左边同学要往右移动补空位。这样,他们就能做到快速集合,准确站位了。
[点评]小学低年级阶段是最先接受教师进行正规队列训练的阶段,由此,教育的科学性、教学的准确性应该得到广大同行的重视。虽然是简单的队列练习,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则取得不同的效果。借此平台,供大家交流汲取。
且行且歌低年级路队的别样风景
陈跃妹
我校是个大学校,学生人数多,班级人数也多,所以为安全考虑,低年级的学生都要求提前五分钟带到操场上课。但是在路队行路中发现几个问题,一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老是跟丢,因为同时上课的班级就有十几个;二是学生无事可做,容易“惹是生非”,增加危险系数。于是笔者想出几个办法,有的放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自编手指歌
一个指头点点(各伸出一个指头做点点状)
两个指头剪剪(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剪刀状)
三个指头OK(弯曲大拇指和食指,展开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做OK状)
四个指头叉叉(伸直除大拇指的其它手指做鱼叉向前伸状)
五个指头拍拍(伸出五只手指两手做拍巴掌状)
六个指头喂喂(伸出大拇指和小指做打电话状)
七个指头捻捻(伸出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做捻线状)
八个指头叭叭(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做手枪状)
九个指头钩钩(伸出食指并弯曲做钩东西状)
十个指头嘣啪(双手握拳忽打开做鞭炮炸开状)
问答式“军歌”
师:手臂摆平
生1SLHq4O8PBTXt7eD1A6Hv8lXnM3iJ0ZuJT4iSQxg4oA=:大腿抬高121
师:抬头挺胸
生:同号对齐121
师:眼看前方
生:紧紧跟上121
师:1—2—3—4生:1—2—3—4
古诗文或数学公式背诵
如古诗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如数学公式:“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聪明能干小巧手。”
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背诵,不仅锻炼了手和脑,而且还对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由此而形成了一种整体感、气势感,孩子们队伍的行进也有了韵律感节奏感,路队越走越好,还成了校园的一道风景。
[点评]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失去童趣那是可悲的,教学使学生简单地快乐而失去知识汲取也是可悲的。既让学生在手指儿歌中保持好队形,又让学生在“军歌”、“诗文”中增强韵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口头提示法”在广播体操教学中的运用
陈亚琴
我尝试着在广播体操教学中运用口头提示法进行教学,结果效率大大提高。在广播体操教学中运用口头提示法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理解口头提示的定义
口头提示是指学生做一个动作之前,教师告诉、提醒学生接下来要做的内容,比如节奏、步法、走向的提示等等。
二、把握口头提示时的注意点
1.口头提示的内容要直接、切中要害。在1拍或2拍中传达的信息很少,所以,提示的内容一定要清楚简短,并切中要点。通常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的提示有节奏提示、步法提示、走向提示、转向提示、数字提示等等。如:“5—6左转”、“前·后左右1·2·1”、“右进退右·左并”等等。
2.口头提示的时机要及时。进行口头提示时不能破坏动作结构和音乐的节奏,要利用音乐的分句来做到及时提示。通常在一句的第五拍或第六拍开始提示,以确保在动作改变之前,提供足够的信息。比如:“1·2·3·4·注·意·上·步”。
3.口头提示时要注意教师的位置。由于口头提示时往往伴有非口头提示,比如:脸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因此,进行口头提示时教师的站位和身体姿势必须让学生看到,否则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热身运动第1×8拍中1·2·交叉·5·6向左跨,第2×8拍中2·2·3·绕·5·6·侧上举。腿部运动第1×8拍中l_2 3踢-5 6向左跨。这样的口头提示放在教学初期,能帮助学生回忆下一个动作做什么,能提醒学生先出吲;个脚、哪个手,那种手忙脚乱、动作脱节滞后的问题就能很好的解决。而下面这种口头提示放在复习巩固阶段,有利于学生做动作更规范、更到位,对提高动作质量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跳跃运动第1×8拍中向上击掌·5·6·开·8。第2×8拍中夹·紧·伸·直·平·8。整理运动第2×8拍中左右·右·左·右·左7·8。
我曾经拿两个平行班级做实验:A班用口头提示法教学《舞动青春》,而B班只用传统的口令法教学,结果显示相同时段内A班的学生不仅掌握得快,而且动作很到位;B班的学生手忙脚乱,理不清头绪,于是B班延长了教学时间。
由此可见,在广播体操教学中,教师成功运用口头提示法,对于学生快速掌握动作要领、获得成功体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点评]:很多健身操教练的教学视频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口头提示,陈老师总结了一些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特别对教学初期和复习巩固作了不同的提示用法的分析举例,希望能对我们以后的广播操以及其他的团体操教学、训练起到一定的帮助。
既然盲生看不见为啥教师还示范
王振强 周青
“第二十三届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在郑州举行,我们有幸聆听了15节高质量的研讨课。其中,重庆市盲人学校陈飞与助理教师张玉华一起给初一盲生(水平四)上的“跳山羊”那节课,令人震撼。时间在流逝,但总有一个念头挥之不去:既然盲生看不见,为啥教师还示范?不由自主地浏览听课记录,不断地揣摩着,逐渐找到曙光的源头。
一、用耳聆听 敏锐感应
通过很长时间的观摩,我们才发现16名学生的视力受损程度不同,他们靠耳朵捕捉信息的能力很强。多数盲生虽然不能看见教师的示范,但他们可以通过耳朵来感应教师的助跑、踏跳、撑“羊”(有特殊装备,手接触就会发出声响)、腾空、落地动作;而后面的练习过程中,他们也可以按着这种感觉去尝试。何况个别弱视生能够看到一些影像,他们的感受更强烈,教师还采用了低视生带领全盲生练习,同伴之间也会传递教师的示范信息,这种感应与传递,会促使盲生更加投入地进行练习。更重要的是,盲生的自尊心很强,教师的示范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必须与尊重。
盲生借助耳朵的功能,可以听声音、听感觉、听需求,因此教师的示范就是必须要进行的环节。
二、用手触摸 敏捷反应
盲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已经先在原地进行了“撑地、收腿、分腿、跳起来”的练习,手初步感受到了用力,为后面学习跳山羊打下基础。接着通过“摸山羊和踏板、说说样子”,让盲生感受跳板和“山羊”的具体情形,进一步增强手的感应力。而当教师示范时,他们也会想象手上的感觉,感应教师示范的具体动作。
盲生完全可以通过摸山羊的感觉来体会教师的示范动作,并在练习中进一步体验。
三、用心体会 敏感反映
盲生的心尤其敏感,当陈老师戴眼罩进行了跳山羊的示范动作,他们立即鼓掌表示自己的敬意。陈老师的遮眼示范,既给学生做出了榜样,增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也真正地体验了盲生跳山羊的那种感觉,从内心到行动,这无疑是真正地站在学生角度思考与行动。这节课上,盲生时时刻刻用心体验,教师的示范、同伴的成功、听众的欣赏等,都被他们捕捉到了,他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着所有的爱与鼓励。
盲生用心在体验着一切,所以,教师的示范绝不能缺失。
巧用“阳光德育卡”,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许娜
这个学期学校推行了“阳光德育卡”,这种制度主要是针对语、数学科推行的,有比较明确的奖励和惩罚,一经推行之后在校园里引起了很大的影响。我将这种制度引用到了体育课堂教学中,并根据学科特点适当地进行调整,然后在体育课堂上进行推行,收到的效果也相当不错。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根据每个年段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合实际的奖励与惩罚制度。例如,对一年级正在学做操的学生的要求是:学会一节操奖励一颗星星,能教会同学一节操的也奖励一颗星星。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能自觉维护课堂纪律,并主动帮助同学的奖励一颗星星。在某项测试中获得前三名的奖励一朵红花,课堂上付出额外工作量的就奖励一颗星星。当然,必要的惩罚机制也是要有的。比如,违反课堂常规的扣5分,一颗星星可抵消5分。然后进行统计:lO颗星星换一张“成长激励卡”,10张“成长激励卡”换一张“德育金卡”……以此类推。这样的奖励机制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对于个别特长生来说也是一个表现的机会。
这种卡片奖励制度将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评价法与奖励制度联系在了一起,将一种思想上的奖励化为实质性的奖励,让学生获得实质性的满足。在体育课堂中推行后,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很多,课堂的气氛也活跃了很多。个别学生为了赢得奖励,能在课后自觉地进行锻炼,并努力寻找自己的特长,加以提高。同时,学生的自我约束性增强了,逐渐形成了自觉遵守课堂行为的习惯,大大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积极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