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中国的师道尊严脉息微弱,这与重道尊师的现代倾向不无关系,也与社会、家长乃至学生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不无关联。教育非其所愿或“知识改变命运”信念的动摇,一些迷惘的学生甚至家长即表现出对教师的不满与刻薄,甚至挑剔乃至人身攻击。师道尊严的重视与重构尚需社会的理解以及教育从业人员的耕躬力行,而国家和社会在构筑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地中也不得不对此进行必要的更多担当。
关键词:师道尊严;转型社会;自我实现;社会担当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取决于教育的规模与质量,而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尊师重教名至实归的程度。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倍感效率与公平的纠结,教师奉献的多而收入偏低,使得放言热爱教育不容易;教育未能尽如人意时,家长及社会的指责与非难常常令教师倍感委屈与受辱;教育教学中良言劝告学生却招致不满事端,而制止学生课堂违规却引来肢体冲突甚至暴力事件,这些都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乃至教育管理的困惑与不解,它困扰教育的同时,也败坏着社会尊师重教的风尚,动摇着知识经济的基础,威胁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一、师道尊严及其现实困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道者,教化之诸事理也。尊严则指尊贵而庄严的地位与身份。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其言传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然而,现代社会多理解为教师以其忠诚奉献的敬业精神、博古通今的渊博学识、修冥理顽的育人能力赢得受教者本人及家长乃至同仁或社会的敬仰与尊重。
自古至今,教师倍受肯定与赞誉,只因教师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经验、技能及其智慧的传承上的重要作用。与天地并列,与君亲相行,足见古人对教师的尊崇与敬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荀子从国家兴亡角度倡言尊师重教的必要与重要。《礼记》曰:“师严而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王朝高度重视教育,赋予教师以崇高的社会地位,如君主须礼遇教师,而其师则可免君臣之礼。为使学生尊师敬长教化于心,历代统治者制定了受业、作息、进退、应客、洒扫等学规,让“尊师重道”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血液中,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习俗与文化。这种传统至今依然残存于许多国人的心中,成为我们民族崇尚文化与文明的根本。
教师在中国古代具有崇高的地位,但是,我们对现代社会师道尊严、尊师重教的考察不能仅仅停留在人们业已形成的历史观念层面上,尚需具体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教师的实际地位。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教师的职业地位一直处于尊卑相悖、关系错位的背反境地。现代社会的实证表明,一般而言,本当尊师重道如今却重道尊师,寓意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还是突出道技的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教育。这种思想倾向必然使教育出现诸多的分裂现象,体现在教师身上精神富有而物质贫乏,看似受尊敬而福利待遇彰显不足,家长社会寄教师过高期望而提供的条件与环境有限,学生尊师徒有虚名实际上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就是上帝,所谓“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其极端化可见一斑。自从有了“跑跑”、“不管”、“剽窃”等绝大多数教师的忠诚与奉献被极端地以偏概全了,师道尊严已经到了少得可怜的地步,至于教师感化顽固弟子的无奈屈膝一跪,师道尊严已经彻底破败扫地了。
二、当代中国师道尊严寥落的成因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且携带着发展中每个阶段的信息,终成最后呈现的结果。当代中国的师道尊严,叩问其现状与成因,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成因。
(一)现代史上文化教育革命对师道尊严的摧毁殆尽
20世纪初年的新文化运动在倡导民主与科学的同时,高举反对封建礼教、宗法观念及封建专制的大旗。而运动中的某些非学术化倾向,在客观上促成了现实中反孔灭儒的文化破坏。“自新潮澎湃,盲从之少年,习焉不察,遂共以孔子为迂腐陈旧之偶像,……若武汉湘中等地,摧毁孔庙,斩杀儒者,凡令人疑其为反对文明社会,匪特反对孔子而已。”经过这场反孔灭儒的新文化运动,孔子在国人心中已残存些许,而“夫子”的传承者也饱受株连。至于解放初期,“臭老九”的称谓则表明教师的尊严与地位已秋风扫地了。20世纪70年代,北京小学生的一封对师道尊严不同理解的来信,被指令由《北京日报》进行摘编并添加编者按语之后公开发表,随后《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转载与转播。于是,全国各地中小学迅速掀起了“破师道尊严”的运动,许多学校出现管不了、教不了、学不了的混乱局面。小学生的作为原本没有深意,而小学生日记的恶意炒作却掀起了新中国教育界前所未有的革命,它在颠覆与破坏师生关系的同时,教师的尊严与地位已经被彻底挫败与辱没了。当然,伴随师道尊严的被沉没,读书无用成为那个时代最时尚的革命选择。当年激情澎湃的青少年在这场革命中摧毁师道尊严的同时,也就铸就了自己激情流变的人生定格。
(二)改革开放以来教师地位的日渐提升以及师道尊严的渐次回归
1977年起,中国高等学校实行新的招生制度。邓小平提出,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5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伴随新高考制度的施行以及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在莘莘学子无不渴望读大学、做骄子、成人才的社会风尚下,从业教师的地位与尊严逐渐变得荣光起来。但是,要象传统文化下那样的尊贵显要是不现实的。就是一个教育经费达到当年GDP总量的4%的承诺掷出多年但至今没有兑现,而使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低于或略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收入恐怕至今在许多地方尚难明致实归。
(三)市场经济下师道尊严的自我摇摆与流变
自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以及金钱万能等思想徜徉于社会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教育领域。痛感横向比较下收入的差异,反思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得失,一些教师不免定力不足而心浮气躁,内心矛盾而行为无措。有感于收入待遇偏低的从业教师直接流出教育行业,或者违规进行从教和经商的两栖类活动,而无力涉足商业经济领域者也出现了心境的定力不足而敷衍塞责;在急功近利思想影响下,出现了教育教学看重智力教育而轻视品德养成、疏于批评教育而操持体罚增多、细致耐心不足而浮躁激进有余、有教无类弱化而重点教育增多、创新创造乏陈而抄袭拷贝猖獗。在受教群体不可避免炫耀家庭与社会的一些偏颇思想尤其是权贵意识、金钱观念时,其轻狂而目空一切的举止,不能不使一些教师痛感物质与精神的分离,在教育教学中出现媚权侍富的卑琐与人格试图挺立的分裂。在教育教学迎合家长以及社会期望的与时俱进中,集体环境下的赏识教育和快乐学习难负众望时,来自家长与社会的指责甚至非难使教师倍感委屈受辱。教师制止学生课堂不轨行为居然受辱猝死,而老师制止学生上课下棋,竟被惹事的学生压在地上,事后,惹事学生竟然说,老师应该列入服务行业,学生就是上帝。频频发生的辱师事件以及为感化顽固弟子而无奈屈膝跪教的事件,已令人痛感中国教育的脊梁是否依然挺立?教师完整的人格是否依然安在?师道尊严是否依然安在?
(四)新时期受教群体的个性特征对师道尊严的冲击
当代中国的受教群体已经进入独生子女时代,从业教师的执业态度、理念、方式、道德以及执业技能不得不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否则无论是尊师重道还是重道尊师都可能被彻底颠覆。因为:第一,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孤傲富养形成的恣意任性、唯我独尊的个性,毫无疑问对学校集体环境下的教学与管理造成极大的困窘,而教师兢兢业业、平易近人尚且难于应付,把持不好批评的分寸或轻重即招来家长的不满或指责,而年轻气盛的教师痛感师道尊严轻薄的同时,可能倍感教育教学难于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第二,那些来自权贵或富裕家庭的学生极有可能课上课下轻狂与轻蔑,这对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而生活清苦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心灵的涂炭,而且倘若处理不善,不是被抱怨,就是招致飞来横祸。第三,现代社会虽然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但是在独生子女的教育上都是尽其可能最大投入,所以受教学生接受的知识以及其他信息,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教师,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可能远远超过了教师本身。第四,受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影响,读书无用论思想滋生,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表现出对前途的迷惘、对知识的不屑、对教师的不尊。第五,当今学生的逆反心理远比其父辈要提前得多,往往小学期间就已露端倪,中学阶段逆反更甚而且过渡期延长,甚至大学期间依然有着悖逆反叛的心理残留。
(五)师道尊严法律保护力度不足
任何法律一经颁布重要的在于贯彻落实,否则只能徒有其表地流于形式。中国教育法规定学生有尊敬老师的义务,然而内容过于空乏,往往也就徒有其表。就算法律试图为老师主持与伸张正义,而家长与社会可能更多视为老师小题大做,况且处置后的学生依然与老师心存芥蒂地每天相对,还有那些教师能够处之泰然地教育教学?老师维持考场秩序竟遭学生报复殴打,至于老师没收学生的爱情传递小条,被学生拳脚相向、家长殴打,说起来都倍感颜面尽失。欧美国家一向是“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最近英国公布的新教育改革则特别提出“要加强学校的课堂纪律,教师将获准使用合理力量来阻止打架行为和搜查学生,赋予校长开除学生的最终决定权,并打消他们对遭受打击报复的疑虑”。而当代中国大部分教师基于息事宁人往往选择民不告官不究的忍气吞声。至于中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有获得报酬的权利,教师的平均工资不低于同期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而且教师薪资职级有随国民经济增长调整的权利。然而,当划拨教育经费未达GDP总量的4%时,教师工资未能与公务员工资同期同步增长时,既苦又忙的教师无暇顾及。
三、转型社会师道尊严重构的自我努力与担当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的渐进性改革使人们饱受了转型的阵痛与新生,新旧制度和规范的交叉与错落常使社会成员心存浮躁、无所适从。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整个社会理性乏陈时,要有宽容大度的胸怀对待学生或家长的不尊与轻薄,并且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面对师道尊严的流失与浮沉,并且进行必要的自我拯救与保护。
(一)教师自尊的拯救与守护
以培育和造就人才为己任的教育决定了教师职业必定万人瞩目,这就使教师不得不注意自己的职业形象,不得不也不能不做到自尊的守护。那些“潜规则学生的叫兽”、“聚众情乱”、“师生恋”、“跑跑”、“不管”、“剽窃抄袭”等,虽然是极少数者的为师不尊,但是影响恶劣,极易被家长乃至社会以偏概全地妖魔化。所以教师不得不清醒地分辨尊敬与亲近、爱生与爱情、私域与公域、自利与责任等,这就需要全体教师加强自尊的拯救与维护,杜绝败坏师德师尊的不良现象发生。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抗衰与养护
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物质贫乏而精神富有的教师,受一些小报媒体的负面报道影响形象毁损,但是其敬业精神远比社会上很多行业人员要好很多,不过确有一些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导致教师素质整体浮游下滑,的确需要全行业警觉起来,加强行业的自律与抗衰。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如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等;其次教育教学忠诚热爱不易,至少应该做到兢兢业业、尽心尽责;再次要求所有教师鞠躬尽瘁似乎很难,但是在岗一刻尽一刻的责任,恐怕每个教师都应该也能够秉承与奉行;另外,教师虽然清苦了一些,但教师是一种良心职业,廉洁是我们不得不把持的底线,否则贪图小恩小惠而叨扰心灵不安又怎能泰然地教育教学,何况这关系着学生对师道尊严的尊崇与评价;最后职业理想方面,对于教师而言,既来则安,职业理想既是从业努力的方向,更是执业信心与勇气的源流,这无论是鼓舞自己还是感染和激励学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师职业道行的自我修炼与提升
作为教师,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感悟与把握,以及对学生言行的了解与驾驭,显得分外重要。因此,无论身外世界怎样风卷云飞、怎样金钱成堆,从教一天就有坚守一天的责任。所以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同时,需要不辞劳苦,坚持不懈地进行业务学习,进行知识的自我更新和教育教学技能的自我提升,而且要有终身学习的决心、意志、毅力。不仅如此,教师尚需精心研究学生、学习以及家庭社会对教育的合作与影响等。教师唯有不断加强学识、德性、品行的内修与内化,同时外修教育教学的技能与方法,才能引领或超越学生以及家长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方能赢得更多的敬仰与尊重。
(四)教师心境的自我调适
教师应该冷峻、理性、辩证地看待教育教学中的公平、得失、进退,多些理想、信念、乐观、多些与时俱进,面对各种不平、得失、烦恼多份平静少些冲动与烦恼,在纵向横向多位视角的分析比较中进行心灵的自我安慰与调适。由于时代的原因,独生子女追求自由、平等的个性,决定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需要重塑师生关系。为此,我们绝不抱残守缺,居高临下,片面强调个人权威,而是尊重学生,平等地与学生交流,但是无论何时都不忘却自己的角色、责任,不一味地迎合学生,但是也决不放纵学生的错误思想与言行。
四、师道尊严重构的社会担当
现代社会,师道尊严是一个时期社会尊师重教的具体反映,意味着民众对知识经济的认同与响应,事关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成败。对师道尊严的拯救或重构,只靠教师身单力薄地自我努力远远不够,尚需国家与社会把在教育教学中担当的相应角色与责任真正落到实处。
(一)师道尊严重构的经费保障与教师收入的保证
亟需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地方财政的配套划拨经费,有效解决目前教育经费的勉强维持。早在1993年,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到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也对此进行了相应的规定。然而,这个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却一直没有实现,2009年中国教育经费的划拨仅为GDP总量的3.59%,这不仅与发达国家教育投入存在差距,即使与低收入国家教育投入占GDP总量的4%相比,同样存在差距。至于地方财政应该配套的教育经费往往年年不足甚至年年拖欠。因此,亟需建立国家财政收入与教育经费拨付相协调的增长制度,以法律问责地方财政配套教育经费的乏力作为,确保教育不要勉强度日,不要让教育乏力支撑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教师尊严与地位的获得不仅源于“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以及“知识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的实践,更应该源于较好的福利待遇,令人羡慕地有尊严地教学与生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教育。经济地位的落实,才能真正撑起圣人“有恒财者有恒心”的断言。这就需要加大贯彻与落实的力度,把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以及确保随国民经济的增长对教师薪资级别进行相应调整落到实处、落实到位、落实妥当,不期待教师有着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尊贵崇高,但是希望能够保证教师较为体面地工作、学习、生活。
(二)师道尊严重构的社会责任
师道尊严不仅是社会尊师重教的反映,更是国家强弱盛衰的脉象征兆。基于国际社会对知识经济的认可以及教师在其中的角色的认同,倡导全社会尊重教师、尊重教育、重视教育。倡议社会加大捐资助学、慈善助教的力度;倡导社会各行各业人员定期以志愿者的身份回访学校,了解、参与或配合教育教学;建议加强感恩教育,把感谢养育深情与感激成才师恩结合起来,让每个受教者多份反哺的天性与敬仰尊重的德行。藉此,实现社会对转型时期教育教学困惑的理解,保持对教育教学的适度期望与超越,重构新时期的师道尊严。
(三)立法严厉,确保师道尊严重构
重构师道尊严,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完善教育立法技术。立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的同时,也应对拖欠、滞涨教师工资的行为进行约束与法律问责。在重构师道尊严的立法上,就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冲突应有较细的规定,加大对师生双方的法律保护与约束力度,防止法律规定的模糊化导致学生义务与教师权利的流失,阻止相应非法行为或活动的弥漫延伸,防范师道尊严的名存实亡,避免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蒙受内伤。
参考文献:
1、李光明.学生打架老师不管致1人死亡 反思“杨不管”背后制度失衡[N].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