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熟男腾

2011-12-29 00:00:00董路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1年7期


  姜文毫不讳言:“《让子弹飞》,我是闻着女性荷尔蒙拍的。”言外之意,《让子弹飞》既是一部给男人看的电影,更是一部给女人看的电影——“男人看热闹,女人看门道”。
  如果你熟悉姜文的性格,你大体就可以知道《让子弹飞》是姜文作为导演的一部“复仇之作”——1995年《阳光灿烂的日子》5000万的票房(当年最高)看似足以奠定其中国当代最具才华的导演的地位,但其后《鬼子来了》(2000年)和《太阳照常升起》(2007年)两部作品却分别被“意识形态”和“人民群众”所抛弃。
  如果说前者让姜文尚且可以用“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那么,后者区区3000万的票房以及媒体铺天盖地的“看不懂”的评论,则让姜文无法平静释怀——即使祭出“影评人评电影就像太监评论做爱一样”的辛辣言论,也不过是其“恼羞成怒”的一种发泄而已。
  一个公开谈论“太监、做爱”以及“荷尔蒙”的人,是一个真实的人,也是一个幻想的人;归根结底,姜文想彻底征服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观众”,也不是通常意义的“市场”,而是——“人”。一个男人征服男人靠“力量”就足够了,一个男人征服女人靠的是“形象”;从某种层面上说,《让子弹飞》是姜文“个人形象”的一部“广告片”——长达2个小时的。
  女性的心开始为之荡漾,这很正常,是姜文的期望,也是姜文的实力。姜文是懂女人的,全中国7亿男人中,以“懂女人”作为衡量标准,他完全可以进入“前7名”。
  生活是最渊博的老师,也是最清澄的镜子——1986年,23岁的姜文和34岁的刘晓庆走到一起;1997年,34岁的姜文和小他几岁的法籍女子桑德琳结为伉俪;2005年,42岁的姜文和27岁的周韵终成眷属……古今中外,纵横领略,如果姜文不懂女人,那么谁懂?
  如果你是一个女孩,看完《让子弹飞》,你是否突然觉得你身边的那些20多岁、30岁出头的男孩,竟然显得从来没有过的那般“幼稚”?是,还是不是,告诉你自己。
  1963年出生,47岁的姜文凭借《让子弹飞》必将成为当今中国“第一熟男”,其潜在的社会作用与影响就是:加速推进一个“熟男时代”不可阻挡地降临。
  这很有趣,以往多年,文笔犀利、性格柔软的韩寒成为中国年轻女孩的偶像,如今,外形刚强、性格更刚强的姜文将成为中国不那么年轻的女孩的偶像,两人都属于才华横溢,却拥有着各自不同的受众群;需要注意的是,女人习惯将骂娘的男人当做是“有性格的真男人”,但韩寒一个“装逼”接一个“装逼”都是“写”出来的,而姜文一个“他妈的”接一个“他妈的”都是“说”出来的,显然后者更真实、更给力。
  对于男人,时代与社会造就了两个现象——年轻的,成熟得越来越晚;中年的,衰老得也越来越晚。如果一个女人在一个“熟男”身上既能享受其成熟,又能享受其激情的时候,让那些空有激情的“少男”,情何以堪?又情归何处?
  一个同样有趣并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让子弹飞》之后,有多少韩寒的女粉丝悄然将倾慕的目光投向姜文?这个比例无需太大,有10%就意味着中国粉丝市场的某种“翻天覆地”,而粉丝市场与文化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婚恋取向也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正所谓“姜”还是老的辣。“熟男”们因为姜文的《让子弹飞》得以价值提升,“少男”们可能将经历前所未有的尴尬;至于女人,如果你是“少女”,OK,一切可以照旧;但如果你已经不算是少女了,甚至是已过而立之年的女人了,你期待的会不会是一个类似姜文的“熟男”?还“姐弟恋”吗?sorry,那已经是24年前刘晓庆同志和姜文同志玩剩下的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世界上只有一个姜文,而且世界上也没有那么多人身自由的“熟男”。若剩女一味向往并等待“熟男”,其结局无疑就是剩女的队伍将日益壮大。
  《让子弹飞》,让熟男腾飞,让剩女成堆。前者无所谓,后者是问题。
  我以为,但凡偶像,终极的使命只有一个:让粉丝痛苦……
  编辑/伊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