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跨国寻

2011-12-29 00:00:00洛风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1年7期


  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跨国寻亲故事。
  半个世纪前,受现实所迫,一家人骨肉分离:妈妈和女儿回到苏联,爸爸和儿子留在中国。半个世纪后,世事巨变,当年的孩童已成为白发老人,但他对妈妈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止,渴望见到远在异国的生母,通过各种途径苦寻。一别55年后,命运的奇迹终于出现:在莫斯科,他见到了妈妈,恍若隔世、恍若梦境,妈妈的道道皱纹、乡音、佝偻的身躯、半个世纪的风霜,61岁的老人扑通一声,跪倒在80岁的妈妈面前……
  
  骨肉分离,跨国情缘终告结束
  
  黎远康的爸爸名叫黎怀钰,1914年生于四川成都。13岁时,黎怀钰到一家兵工厂当学徒,期满后来到成都双流机场做机械师。后来为了谋生,黎怀钰到了新疆,认识了在医院当护士的苏联姑娘瓦莲金娜·尼古拉耶夫娜。
  瓦莲金娜生于1929年,随当兵的父母来到中国后,在新疆喀什一所医院工作。
  黎怀钰和瓦莲金娜相爱了,坠入情网的他们最终结为夫妻。1947年,夫妇俩在甘肃酒泉生下女儿阿拉·阿列克桑德洛夫娜。第二年腊月二十三,在兰州生下儿子鲍里斯。夫妇俩给女儿和儿子起的中文名字分别是黎远礼和黎远康。
  新中国成立后,黎怀钰夫妇响应国家号召,带着一双儿女来到东北。黎怀钰先后在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矿山机器厂工作,妻子瓦莲金娜则带着孩子在长春一所中学教书。
  当时正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黎远康的记忆里,爸爸工作特别忙,没有节假日,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可以见到他。黎远康只有和妈妈、姐姐相依为命,他至今记得,在东北那间小宿舍里,妈妈准备的面包、牛奶和烤肠。
  妈妈的亲人在苏联,也许是思念父母姐妹,也许是夫妻长期分居,1955年春天,妈妈瓦莲金娜听说家乡正分田地,便动员丈夫一起回苏联。可是,爸爸的亲人在四川老家,他特别孝顺,每个月发了工资都要给老母亲寄钱,当然不可能去苏联。
  无奈之下,两人只好选择分手。可是,一双儿女怎么办?
  那时,黎远康已经6岁,依稀记得当时的场景。“爸爸妈妈都是很民主开明的人,有一天吃完晚饭,就问我们到底跟谁走。姐姐选择跟妈妈回苏联,我觉得爸爸很可怜,就说我跟爸爸留在中国吧……”
  父母算是达成了协议。可是,妈妈终究是妈妈,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没有人舍得随便放弃。临行前一天,她对丈夫谎称第二天下午出发,实际上,她在第二天上午就带着姐弟俩登上了从沈阳经满洲里至苏联的火车。黎远康清晰地记得:“妈妈搂着两个孩子,先是坐绿皮车,后来是闷罐车,这样一直到了满洲里。”
  黎远康的爸爸回到家,看到空无一人,顿生不祥之感,立即寻找母子三人,并给侨办打了电话。最终,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即将走出国门的母子三人在满洲里火车站被拦下。当时,距火车启动只有5分钟了。
  后来,黎远康的爸爸赶到。一家四口相对无言,默默流泪。他们在满洲里又共同生活了一个星期,大人们的痛苦,小孩子无法体谅。那时候,黎远康只是跟姐姐在院子里玩。多年后,想起隔着玻璃窗争执的父母,黎远康还会黯然泪下。
  最终仍是分别。站台上,爸爸牵着黎远康的手回沈阳,妈妈牵着姐姐的手回苏联。妈妈和姐姐要上火车了,年幼的黎远康一边帮她们擦泪水,一边说:“妈妈,你不要哭;姐姐,你不要哭。我和爸爸一星期后就来找你们……”
  黎远康没想到,原以为一个星期就能见面的妈妈,一别竟然就是半个世纪。而他的爸爸妈妈,这对乱世里结合的夫妻,一直到死,都未能重逢。
  
  寻亲路上苦苦想妈妈
  
  爸爸文化水平不高,在沈阳时主动上夜校学文化,黎远康就随爸爸一起上夜校。爸爸上完课,常常把熟睡中的黎远康抱回家。有一天半夜醒来,黎远康看到爸爸在纳鞋底,他心想,如果妈妈在该多好!
  1956年秋,作为“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由苏联援建的洛阳矿山机器厂(现为中信重机公司)破土动工。爸爸要到此工作,黎远康也跟爸爸来到了洛阳。
  爸爸爱学习、肯钻研,成为厂里为数不多的工人工程师之一,在工人中也很有威望,还当选了河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看着与妻子相见无望,黎远康的爸爸再婚。此时,黎远康在子弟学校上学,作为混血儿,他自然成为同学们嘲笑的对象。每次受伤害回家,他都会拿出和妈妈的合影,跟妈妈说话,流泪的心就会平静下来。
  1968年,高中毕业的黎远康进入洛阳矿山机器厂当了一名工人,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谁有海外关系谁就有可能会被当成特务,他不能找妈妈,思念只能偷偷藏在心里。
  1972年,黎远康结婚,第二年有了孩子。抱着自己的孩子,黎远康常常掉泪,妈妈要是看见自己的孙子,不知多开心!岁月流逝,黑发变白发,不变的是骨肉亲情。从小到大,黎远康一直盼望能见到妈妈和姐姐。每当看到别的孩子摔倒后有妈妈抚慰,他心里特别羡慕,觉得那是最大的幸福!
  离开中国前,妈妈带着黎远康和姐姐在长春一家照相馆照了合影照片,那张照片是妈妈留下的唯一纪念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一直精心保存着照片及底版。太想妈妈时,他就把照片偷偷拿出来看,看着看着,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他默默地呼唤着妈妈、姐姐和自己的俄文名字……
  1982年,黎远康的爸爸患上淋巴瘤,病情一日重于一日。黎远康突然意识到,如果找不到妈妈和姐姐,那将是两代人的遗憾。他跟爸爸说了想法,爸爸没有说更多,只是点头。那一刻,黎远康觉得爸爸一直对妈妈有感情,如果他有条件,也会设法寻找……黎远康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远在异国的妈妈和姐姐。1983年爸爸去世,黎远康踏上了寻亲路。
  中苏关系解冻后,只要有人去苏联,黎远康都要认认真真地写好信,托人带过去,信里面夹着那张发黄的合影。1988年,黎远康给国务院侨办写信,侨办将信件转交给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大使馆工作人员回复说,中苏两国红十字会已有正常的工作关系,建议他与两国的红十字会联系。后来,黎远康向中国红十字会寻求帮助,但一直没有结果。
  黎远康先后向苏联驻华大使馆、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写过无数封求助信,大都石沉大海。他从未放弃,觉得总有一天妈妈能看到信。后来,有人介绍他去北京找国际红十字会,很多国外的寻亲都是通过这个协会找到的,于是他去了北京,在填了许多英文表格后,仍是杳无音信。
  一千次失望,一千零一次重新开始。
  
  这一跪,半生思念化作泪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俄罗斯工作学习、经商定居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每当有熟人去俄罗斯,黎远康就拜托对方帮助寻亲。2007年冬天,黎远康得知自己中学老师的儿子张飞,在华为公司莫斯科分公司上班,就托老师带了寻亲资料过去。有一次,张飞了解到,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有一个中文名字“等着我”的寻亲栏目,专门帮助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人寻找失散在异国的亲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把黎远康的寻亲资料交给了栏目组。
  2009年,栏目组的工作人员偶然发现,黎远康的寻亲资料,竟与该栏目组保存的一份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寻亲资料高度契合,唯一不同的是两份资料表述的离散时间相差一年。工作人员意识到,两份资料的提供者应是失散50多年的亲人。
  原来,就在黎远康寻找妈妈的同时,妈妈也在一直寻找孩子,她把资料寄到了“等着我”栏目组。只是,黎远康记忆中的分别时间为1954年,而妈妈将时间记为1955年。
  2009年9月,中央电视台俄语国际频道开播,该频道“悠悠岁月”寻亲栏目每周和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的“等着我”栏目联合进行跨境视频连线直播。黎远康一家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两个栏目组,他们决定将寻亲故事搬上荧屏,让人们了解那段不寻常的岁月。为稳妥起见,工作人员并没有将相关信息透露给黎远康和他的妈妈。
  
  2009年12月14日,“悠悠岁月”栏目组来到洛阳,为黎远康拍摄专题节目。在此期间,栏目组还帮黎远康办理了前往俄罗斯的签证。临出发前,工作人员提醒说,是不是要准备一些礼物?这个小提醒,让黎远康感到亲人可能被找到了,但他没有太多信心,预感姐姐可能被找到了,但实在没敢奢望能再见到妈妈。如果妈妈健在,应是80岁高龄了。为此,他精心挑选了一张宁夏滩羊皮和一套瓷器。
  2009年12月25日,黎远康和儿子黎明来到莫斯科参加节目录制。12月27日下午,节目现场,中俄两个寻亲节目视频连线直播。此时,在哈萨克斯坦定居的黎远康的妈妈、姐姐也来到现场。首先是黎远康的妈妈与黎明视频连线,看到黎明,已80岁高龄的瓦莲金娜颤巍巍地用中文问:“孩子,你的爸爸在哪里?”
  黎明答:“他现在在莫斯科。”
  闻言,老人惊讶极了,她根本没有想到,分别55年的儿子近在咫尺!这时,节目主持人把在外等候的黎远康请进演播室,此情此景,恍若隔世、恍若梦境!黎远康紧走几步来到妈妈跟前,他浑身微颤,眼前这位白发老人,就是让他思念了55年的妈妈!妈妈,已不是当年分别时的样子,她的身躯佝偻,半个世纪的风霜及思子之情,在她脸上刻下了道道皱纹……61岁的黎远康扑通一声,跪倒在80岁的妈妈面前,他用中国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跪倒了。
  一时间,演播室里,台上台下一片呜咽。
  妈妈将黎远康扶起,紧紧抱住,他们互相用俄语、汉语叫着彼此的名字。“妈妈,我一直在找你们呀。”“孩子,孩子,我也一直在找你……”经历了寻亲路上太多的艰辛和失望,一家三口相拥而泣。黎远康说:“从小到大,每次看到别的孩子摔倒了,妈妈把他扶起来,拍拍身上的土,我都会长久地凝视。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
  
  找回童年,62岁老人成调皮孩子
  
  节目录制结束后,黎远康要随亲人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的家,等待签证的几天里,他们住在莫斯科的一个亲戚家中,一家三口有说不完的话。尽管已81岁高龄,但瓦莲金娜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她告诉儿子,当年,她们回到故乡——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的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市生活,后到阿拉木图市定居。她一直想与中国亲人联系,但并不信任她们的苏联政府有诸多限制。后来中苏关系破裂,就更无法联系了。她先后在矿山和铁路部门工作,一直没有再婚。黎远康的姐姐黎远礼取得博士学位后,到哈萨克斯坦一家科研部门工作。
  2009年12月31日,黎远康来到妈妈与姐姐生活的地方——阿拉木图。时隔半个多世纪,坐在餐厅里吃着妈妈烤的面包、红肠,还有妈妈自酿的苹果酒,黎远康重拾童年时的感觉。“孩子,你说我是不是在做梦啊?”相聚好几天了,妈妈仍时不时地这样问。此时,黎远康紧紧攥着妈妈的手,说不是做梦,他不愿放手,他要让年迈的妈妈感觉到儿子就在身边。
  在阿拉木图,年过六旬的黎远康成了大家的宝贝,一家人沉浸在重聚的幸福里,妈妈和姐姐带着黎远康逛商场、看市容、游景区、吃美食。寻亲故事播出后,黎远康一家成了名人,邻居登门送上祝福。走在大街上、商场里,许多素不相识的当地人认出后,也纷纷送上祝福。一次,在阿拉木图一所医院里,一位老太太和她的女儿认出了黎远康一家,非要开车把他们送回家。
  要回中国了。妈妈和姐姐忙着为黎远康挑礼物。黎远康说,他想要勺子和叉子——等妈妈和姐姐来洛阳时,能够用上习惯的餐具。对“小鲍里斯”(黎远康俄文名)的要求,妈妈和姐姐给予了最大的满足——她们送给他100多把各式各样的勺子和叉子……
  亲人们期待再相逢的日子。
  2010年8月,妈妈和姐姐来中国看望亲人,她们从阿拉木图转道北京再到洛阳。8月23日,北京。一个星期时间,黎远康陪着老人转遍了北京的各个景点,在长城,老人看到一个大匾:不到长城非好汉。旁边的俄罗斯朋友问老人这话用俄语怎么讲,老人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突然蹦出一句话:“这上面的意思就是到了长城不登上顶就是大坏蛋!”黎远康说:“妈妈就是这么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太太!”
  9月1日,洛阳。为迎接亲人,黎远康忙活了整整三天。床上是新被单、新床罩,茶几上是台湾的水果山竹、莲雾,冰箱里是妈妈最爱吃的面包、牛奶和红茶……即使这样,黎远康还在一直问女儿:“快帮我想想,还缺啥奶奶喜欢的?”
  黎远康家楼下有一座漂亮的面包房。在妈妈面前,黎远康又变成了当年调皮的孩子:“妈妈,我家楼下的面包房就是专门给你们盖的!”妈妈和姐姐笑个不停。几天时间,黎远康带妈妈和姐姐到海南度假。黎远康没想到,在自己60多岁的时候,老天又把6岁时夺走的东西全部还给了他,这是一种人生大惊喜……
  2010年11月16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俄语频道联手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举办“等着我”跨国寻亲大型公益节目,栏目组把一家人请到央视一号演播大厅。现场,一头银发的黎远康,谈起自己的家庭满怀深情:“55年来,我家一直给妈妈留把椅子,这椅子是我给妈妈准备的,逢年过节,全家团聚,在一块儿吃饭照相的时候,我多么希望,忽然有一天,妈妈突然出现在这里,她就坐在这把椅子上。”黎远康的寻亲故事令央视主持人董卿几度哽咽。12月18日晚,节目在央视一套播出,深深打动了亿万观众,令无数人潸然落泪。
  相聚总嫌太短,亲人要回国了。黎远康采购了各种中国特产,装了十几个旅行包。对于儿子来说,礼品再多也无法表达对妈妈的爱。如今,黎远康经常通过电话、电脑与亲人唠家常,为打字方便,他在电脑键盘上贴上了俄文字母。
  编辑 / 尤 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