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方便的座位留给别人

2011-12-29 00:00:00刘云利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1年13期


  中国人熟悉司徒雷登这个名字,还要追溯到1949年8月8日毛泽东发表的《别了,司徒雷登》,在这篇文章里,他已然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但作为教育家的司徒雷登却往往被人忽视。
  1919年1月,司徒雷登被聘请为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刚上任不久,他就发现燕京大学存在很多发展短板,知名教授严重缺乏,学生素质亟待提高。
  三个星期后,司徒雷登先生打算给学生们上一堂演讲课。在离上课时间还有15分钟的时候,司徒雷登就走进了教室。
  学生们看到校长早已在教室等待,都不好意思地说:“校长先生,让您在这里等我们上课,真是太失礼了,我们以后会提前20分钟到教室。”
  司徒雷登微笑着没有讲话,时不时地用余光环视教室的每个角落。15分钟后,教室内座无虚席,都等待着校长的精彩演讲。
  谁知掌声过后,司徒雷登的演讲却没有开始。只见他笑容可掬地从台上走下来,走到第八排中间那个座位处,给座位上的一位男生深深地鞠了一躬。男生顿时愣住了,觉得一头雾水。
  这时,在座的所有人都被校长的举动震惊了。
  司徒雷登对满心疑惑的学生说:“我发自肺腑地敬佩这个同学,他的行为就是我今天演讲的开场白。”
  原来,许多先到的同学一进教室就抢占了靠边的座位,因为那样方便出入,而中间的位置需往里挤。司徒雷登发现,这个男孩一进教室,就坐在了中间的位置上,几分钟后8排座位便左右次第坐满,这可以说是最方便的入座顺序。
  面对司徒雷登的夸奖,男孩羞红了脸,他完全没有料到,一个微不足道的行为,却引起了校长的高度称赞。司徒雷登继续铿锵有力地说:“其实,那些捷足先登的同学未必就能清闲,因为座位之间行距较小,每一个后来者往里进时,都要把外边的人搅和起来。我发现短短的十几分钟里,有人竟然需要起立十几次,难道不是一样辛苦吗?”
  “所以,把最方便的座位留给别人,这不仅仅是一个利人利己的微小举动,更是一种宽容,一种崇高的境界!”司徒雷登的演讲掷地有声。
  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司徒雷登提倡学术自由,不惜重金邀请知名教授任教,并亲手促成享誉海内外的哈佛燕京学社,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为筹集办学资金,他亲自在美国进行“游说”、“乞讨”。他还努力推动燕京大学和众多世界名校的交流,21世纪才在国内大学兴起的交换生项目,在20世纪30年代的燕京大学,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就这样,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燕京大学在司徒雷登的带领下,迅速发展成为远东地区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培育出了一大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专家。即便是燕大毕业后奔赴延安的那些学生,司徒雷登也给予赞许:“他们的表现令人心安,因为他们均坚信自己是在秉承燕大的校训奋斗。我热爱自由、守护自由,所以也支持他们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
  时间到了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安眠于青山苍翠的怀抱之中,实现了他的夙愿。墓碑上简简单单写着:“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如今,燕京大学虽然已经拆分了,但那次演讲却在学子的心田开花结果,他们永远记得:最方便的座位留给别人。
  
  编辑 / 孙鲁宁